返回首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程?

86 2024-08-10 11:19 回车巷人才网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

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的内容:

①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②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③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基本方向,以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全面落实“双减”任务,大力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距,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保障适龄儿童享有公平而优质的义务教育。

  2.基本原则。坚持优先保障,切实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坚持政府主责,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补齐短板、兜住底线,着力提升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教育水平;坚持内涵发展,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改进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巩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鼓励大胆探索实践,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制度障碍,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3.工作目标。经过3—5年的努力,在各省(区、市)创建一批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创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遴选要求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县(市、区)数量,每省份首批可遴选推荐3—5个县(市、区),作为率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先行创建县(市、区)。先行创建县(市、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政策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和部门联动机制,能够统筹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困难问题。

  2.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较好,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3年以上,有效解决了基本均衡认定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整体办学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3.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生态良好,有敢于探索攻坚、深化综合改革的良好氛围,在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和招生秩序、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满意度较高。

  三、创建任务

  对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有关标准和要求,明确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攻坚清单。基本任务是开展创建工作应普遍做到的基本要求,攻坚清单着力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探索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效支撑基本任务的实现。

  (一)基本任务

  ——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公民办义务教育结构合理。

  ——实现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全面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全面实现办学条件校校达标,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和应用水平,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生活环境。

  ——建设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全面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科学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现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整体提升。依法保障教师待遇权益,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学校“双减”任务,各学校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着力提高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有效破解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社会认可度达到85%以上。

  (二)攻坚清单

  1.科学规划建设学校

  ——建立合理布局农村学校的有效模式。

  ——探索乡村温馨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出台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和教育用地保障措施。

  ——探索学生上学路径和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治理改造的经验。

  2.健全均衡发展工作机制

  ——建立并实施义务教育年度巩固情况监测制度。

  ——健全县域内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机制。

  ——探索以学区率先实现优质均衡、助推县域优质均衡的发展机制。

  ——健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机制。

  3.推进师资均衡配置

  ——建立编制统筹调配、周转使用、保障供给的办法。

  ——完善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招聘办法,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出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实施办法。

  4.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制订课堂教学基本规程。

  ——探索“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探索均衡编班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完善科学调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水平的有效办法。

  ——探索统筹校内外资源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完善县域和学校质量自评实施办法。

  5.加强学生教育关爱

  ——制订加强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关爱的制度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筛查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的机制。

  四、组织实施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整体提高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充分征求有关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的遴选推荐工作,加大对先行创建县(市、区)政策支持力度,认真做好常态化工作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

  3.先行创建县(市、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切实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及时总结创建经验,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积极深入做好宣传动员,统一各相关部门、校长教师及社会各界思想认识,大力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

  4.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2021年12月10日之前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推荐表》报送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我部组织审核认定后,公布先行创建县(市、区)名单。

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体现?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现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农村、城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措施?

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聚焦重难点,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出台四项措施,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保“兜底”,继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在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政策的基础上,每年落实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解决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问题,全力支持小规模学校健康发展,稳定发展乡村教育。

二是扩“师资”,多措并举增加教师总量。在教育总编制外,设立教育“编制池”(不少于50名),动态解决教师阶段性缺编问题;“十四五”期间每年引进研究生50名,每年招聘20名体音美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紧薄弱学科,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优化提升教师队伍。

三是强“管理”,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改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每年划拨专项资金280万元,保证118名安保人员到位;调剂公益性岗位120个,解决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学校工勤人员不足问题,全面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促进学校管理规化。

四是抓“关键”,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加快项目建设力度,年内完成3所幼儿园建设任务,2023年建成崇文路小学、东城中学,扩建西关小学,缓解城区学生入学压力;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重点加强音乐舞蹈室、美术室等功能部室建设,持续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方案?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创建方案是,通过政府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监测,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六、如何衡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衡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结论:基于公平和发展的原则,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评估。

解释原因: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性是衡量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师资队伍和校舍设施等。一个区域内的各个学校能否公平地获取这些资源,决定了学生们所接受的教育质量是否均衡。

其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衡量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评估等多方面入手,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内容延伸:衡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还需要考虑到教育公平性和负担能力。

教育公平性是指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且资源应该在所有学生之间合理分配。负担能力是指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学生和家长能否承受教育负担,避免过多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通过这些方面来评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典型做法?

关于这个问题,1. 实施“双一流”计划:通过资金、教师、课程、设施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2. 推行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3. 实施多元化教育:通过拓宽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推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视频、电视等方式,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5. 实施区域化教育合作:通过区域内学校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区域内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6. 推行班级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7. 加强学校管理和服务: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和服务,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规定?

  (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

  (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

  (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

  (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

  (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

  (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

  (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

  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到上述要求,余项不能低于要求的85%;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

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规程?

优质均衡发展

第五条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内容。

  第六条 资源配置评估通过以下7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同时评估这些指标的校际均衡情况。具体包括:

  (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

  (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

  (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

  (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

  (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

  (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

  (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

  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到上述要求,余项不能低于要求的85%;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

  第七条 政府保障程度评估通过以下15项指标,重点评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成效。具体包括: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二)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三)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

  (四)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

  (五)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

  (六)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

  (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

  (八)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九)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

  (十一)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十二)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十三)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

  (十四)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

  (十五)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

  以上15项指标均要达到要求。

  第八条 教育质量评估通过以下9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具体包括:

  (一)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二)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三)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四)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五)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六)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

  (七)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八)无过重课业负担;

  (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以上9项指标均要达到要求。

  第九条 社会认可度调查的内容包括: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教育公平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以及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考试评估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社会认可度调查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校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群众。

  社会认可度达到85%以上。

  第十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县不予认定:存在以考试方式招生;存在违规择校行为;存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存在“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的情况;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有弄虚作假行为。

十、优质均衡发展思路?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⑤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进一步促进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17年,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正式建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

上海市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14年所有地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认定,成为全国首个整体通过验收的省份。之后,上海从“基本均衡”走向了“优质均衡”发展阶段。

以工作机制创新为重点

在“优质均衡发展”的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发生了转变,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转向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即有质量的均衡。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软件建设,重点是更加优质的师资力量、规范的学校管理、良好的教学质量等。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学区和学校集群发展。上海市把完善与优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三项工作机制,作为新时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8年,上海提出加强紧密型学区建设,致力于构建组织更紧密、师资安排更紧密、教科研更紧密、评价更紧密、培养方式更紧密的学区。目前,上海已建设学区、集团190个,覆盖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形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格局。接下来上海将聚焦“更加紧密”,规划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创建工作。

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增加投入,促进均衡发展。上海一方面实施精准托管,由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受援学校为郊区新开办学校和提升质量意愿强烈学校。另一方面实施城乡学校内涵式合作,集中单项突破,实现城乡学校共同进步。

实施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2015年以来,上海实施了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教与学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文化变革四个集群。目前,新优质学校的面貌及教学质量都有明显提升。

同时,上海创新评价方式,构建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评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品德行为、身心健康、教师教学、校长课程领导等十方面情况,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教学评价导向,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优质均衡。

以师资均衡为突破口

金山区地处上海西南远郊,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两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分别是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实践模式,其突出特点是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