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励的故事?
我和妻子到有名的风景区张家界旅游。平地的景点都游过了,那一天要攀登黄石寨,它在一座高山上。
上山的路铺有石阶,并不难走。山脚排列着几十乘用藤椅绑成的轿子。轿夫们拥挤上来要我们乘轿。我们谢绝了,觉得那样会减少旅游的情趣。慢慢向上爬着,开始还悠悠闲闲,渐渐就感到吃力了。有几处相当险峭,攀爬十分费劲。在可以清楚地望到山顶的一个长长的陡坡前,我浑身酸软地坐在一块岩石上,感到休息是这样幸福。抬头望望,真怀疑自己还有没有力量爬上去。
几位操着河南口音的妇女从下面爬上来了,气喘吁吁。她们在我身边歇住,仰头望着陡坡叫苦。其中有一位三十多岁的胖胖的妇女大声嚷着:"我的妈!还有这么高呀!真要命。"她注意到了我,笑着打听我的年龄。得到答复后,她怔了一下。回头大声对同伴说:"连这位老先生都敢上去,我们要打退堂鼓就真该跳崖了!走!"她转过身大步走向陡坡,同伴们跟着她。
我微笑着看她。暗地高兴能以身作则给人一点激励。
我立即站了起来,和妻子一起也向陡坡走了过去。--她的赞许也给予了我以激励。
二、鼓励教育的意义?
从教育教学的关系上看,教育是教学包含着教学。狭义上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包含着教学”。教育态度和方法如果不当,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
人性中最深层的需要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所以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真诚的用爱心赏识学生,发现优点和进步,及时地进行激励表扬,永远比批评责罚更有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是兴趣的源泉,让学生不断地受到激励,不断地获得成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不断地高涨。
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上来看,非智力因素决定这智力因素的发展,因为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都要被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所左右,非智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个性、性格的发展,也是人生追求的内因动力。教师要想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考批评打击肯定行的。关爱、赏识、激励成功的最好的办法。激励教育及调动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艺术。
三、鼓励教育的好处?
好处是:
增强自信心:鼓励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他们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和面对挑战。
激发积极性:通过鼓励,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赞赏,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和探索。
促进亲子关系:鼓励教育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因为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
四、鼓励救灾的故事?
7月21日下午4点至7月22日凌晨3点,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宋庄镇47个行政村中有35个村出现不同程度的险情。其中邢各庄村大部分农田被淹、河道水位上涨迅速,突如其来的大风降雨,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刘文革带领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第一线,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提前布置,预防在前
21日上午接到镇政府下发的《预防暴雨的紧急通知》后,刘文革立即召开“两委”班子会议,部署村内防汛工作预案,确保提前谋划,预防在前。按照村内情况,刘文革成立了三个防汛小组,一组负责疏导工作,主要疏导村西口、村积水处的交通安全以及人员安全,防止出现车辆和行人的`溺水事故。二组负责抽水工作,在低洼处架两台水泵,随时准备抽水,保证不出现严重积水。三组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大队值班进行广播宣传。同时安排联防队进行值班,针对出现危房和进水的家庭进行人员疏导,避免出现人员伤亡。
五、鼓励孩子名人故事?
激励孩子的名人故事:克林顿的三次放弃
1963年,17岁的少年比尔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里,见到了肯尼迪总统。握手的一瞬间,他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
此后,克林顿却连续三次放弃去华盛顿。1973年,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华盛顿一些政治大佬看上了他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助选的经历,邀请他去工作。克林顿考虑了十天,拒绝了,他厌倦了给别人拉票。碰巧,阿肯色大学法学院需要一名助理教授,他决定去做教书匠。
1974年,他萌生了参选阿肯色州联邦众议员的想
法。此时,一个名叫约翰多尔的老朋友打来电话:“我现在是联邦众议院首席顾问,负责调查尼克松总统是否应受弹劫一事,需要年轻律师,快来华盛顿吧。”这一次
克林顿只考虑一天,就谢绝了。约翰·多尔十分震惊:“你犯了个愚蠢的错误。这是弹劾总统!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历史性机遇,你居然放弃?"
“全美国有才华的年轻律师都愿不惜代价为您工作而除我之外没有一个年轻人愿为阿肯色而战斗。”克林顿礼貌地挂断电话,投入联郑众议员竞选中。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跑遍全州21个县。在每个偏远的小镇,他走进商店、咖啡馆、加油站甚至殡仪馆。“我喜欢一对一地零售政治。这些小店主和殡仪员,认识镇上全部的人,他们就是最重要的选票。”结果,首次参选的他得到48%的支持率,但老资历的共和党人还是赢了。
1975年底,支持者们怂恿克林顿再次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去征服华盛顿政治圈”。一个小时后,克林顿就说了“不”。“既然我想为阿肯色做事,不用做国会议员,做别的也行。”他决定竞选州检察长,这次他成功了。1978年他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并获得五次连任。
1992年,从未在华盛顿政坛“混”过的克林顿,成为白宫主人。回首往事,他说:“决定人生的并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放弃什么。如果当初我去了华盛顿,我后来根本不可能当选总统”。
六、鼓励和宽容的教育?
不论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要本着鼓励和宽容的原则,在孩子做错事情或者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时能鼓励孩子,激励他的进取意志,而不是一味的责怪,要理解孩子,理解能带来宽容,宽容能带来和谐。
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就应该理解和宽容。
七、鼓励家长教育孩子的话?
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孩子强烈的上进心,首先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为了现实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上进心。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八、鼓励式教育话术?
鼓励式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通过肯定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以下是一些鼓励式教育的话术:
1、赞美学生的努力和成就,例如:“你真的很努力,这就是你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2、肯定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例如:“我相信你有很大的潜力,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很好,你的观点很有见地,请继续发表你的看法。”
4、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和关注,例如:“你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老师很欣赏你的思考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面对困难,例如:“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鼓励式教育要注重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表扬或夸张式的鼓励方式,要让学生感到真诚和信任。
九、棍棒教育和鼓励教育的区别?
区别大了。从形式上看,所谓棍棒教育靠打,即威吓式的,简单粗暴,动辄就拳脚相加。
鼓励教育则靠语言交流加以鼓励为主,再辅以物质奖励,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形成。
从内容上看棍棒教育主要是打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鼓励教育内容丰富,学校,家庭积极配合,采取不同的鼓励措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十、鼓励孩子不哭的故事?
安丽斯在芬兰的住所前后都是树林,却有不同的风景。
住所前面,一片平地上有两架秋千,一间小屋,几条凳子和一个大棚,棚内地上铺满沙子。
一天,她看见两个四岁模样的孩子拖着船形的滑雪板走了过来,滑雪板上面放有小书包、靠垫、小铁铲和小畚箕等。他们踩着齐腰深的厚雪,连滚带爬地推开小屋的门,进去后,关上了门。
好半天也不见他们出来,安丽斯既好奇又着急,室外是零下10℃啊
朋友维德得知这件事后说:“不用急,他们肯定玩得正欢呢。”
时间一长,她发现,在这个国家里,凡有民居的地方,都有这些器具,
并且是专为孩子们准备的:凳子是用来休息的,秋千是用来练胆量的,木棚是让孩子们在大雪天里照样有一块沙地可以活动。
小屋内有小桌子、小凳子,板壁上有各式各样的儿童画,是孩子们活动的小天地。活动的内容,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
活动结束,他们也许会讲给大人听;如若不讲,大人绝不去问。如果有大人陪同,大人只能在门外等候,也不许偷看。不然就是不尊重孩子们也算侵犯孩子们的隐私权。
住所后面,是一个土丘,满是松柏,
覆盖着厚厚的雪。下了土丘不远,有一所
九年制的学校。学生们往返于学校、家庭,宁可“翻山越岭”,也不愿走平地绕圈子。
这对大孩子来说,困难不大,况且他们中有人还带着滑雪工具,伺机便滑一程;而对那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困难就大得多了。
这些孩子背着的大而沉的双肩包大得足以遮挡住他们的上身。没有大人接送,他们全凭那穿着连衣皮靴的小脚,插进齐胯深的厚雪,又拔出来,再插再拔,慢慢地向前挪动。有的孩子脚拔不出来,想用手撑一下帮忙,结果手也插进去了,人便趴在雪被上。这时他不哭不叫,不企求别人帮一把。
安丽斯多次见到,孩子走路跌倒了,或者陷在雪地里了,大人就站在
旁边看,不吭声,不指点,硬是等孩子自己爬起来。
一次,安丽斯去滑雪场,见一男子后面跟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最多5 岁。不一会儿,孩子就陷进雪里动弹不得了,那男子却只管向前走。
安丽斯大步上前,想抱起孩子。男子觉察了,摇手阻止安丽斯,咕噜了几句,继续向前走去。
孩子不哭,不急,只是努力地拔出小脚,但没站稳,便顺着坡势滑向人行道。他爬起后,又走上雪坡,追赶男子。
一个挪威小儿科研究中心的医生说:“北欧四国对孩子跌倒的态度是:
丹麦,父母立刻安慰孩子;瑞典,父母马上研究如何防止此类事件再发生;
挪威,父母叫孩子站起来,不要哭;芬兰,父母不骂,不安慰,由孩子自己爬起来。”
陪安丽斯去滑雪场的朋友告诉她:“那男子的‘咕噜’,是说‘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