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思想基础?
学生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说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是一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每个人的学习生涯是漫长的,而学习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当老师懂得“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相信这位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优秀而善良的。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根本动力?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地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三、以人为本学生观与教学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与教学关系,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学也要朝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潜能就是潜在的能量,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注意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所以需要对每一位受教育者充满自信心,坚信在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之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人。所以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注意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需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即允许学生犯错误,具有一定的“容错机制”。在发现错误和问题之后,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四、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两全)
1.学生是发展的人(理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解释)
材料应用:教师遵守或违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中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任何一个,都可以写这一条。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解释)
材料应用:教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对后进生能够包容,进行容错教育,相信学生能够变好。反之亦然。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解释)
材料应用:一般和上一条结合出现,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引导可以变好,不管学生的话可能会变坏。
2.学生是独特的人(理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解释)
材料应用:教师能够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不单独或孤立培养学生身上某一个或某几个优秀品质,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让学生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解释)
材料应用:世界上没有哪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个性。教师能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并加以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尤其是材料中的后进生,只被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自身的其他优点。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解释)
材料应用: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不应该只用自己的视角看待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材料中体现为教师能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材施教。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理论)
①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解释)
材料应用:材料中教师能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想法,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因势利导不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解释)
材料应用:材料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不能总是教师的一言堂。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解释)
材料应用:材料中教师做到不侵犯学生的权利,如人身权、受教育权等。指导学生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4.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实现目标(理论)
材料应用:和“学生是完整的人”内涵相似,只要材料中有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可以写这一条。
5.教育公正——“以人为本日常教学要已学生为主,教育教学都要从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为前提,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生理,心理多方面得到解决,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要符合规范,还有尽可能的为学生做主,意思谢谢
五、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基本内容:1,学生是独特的人。强调学生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同一个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强调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学生的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还要注意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的培养。
3,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是有主体需要、主动发现可能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展。
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谁提出的?
陶行知。以人为本最先是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学生教育理念,后来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中反复强调,足可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七、教育观,教师观,素质教育?
教师职业理念简单的说就是三观,教师观、学生观、素质教育观这三观加在一起就是教师职业理念。 教师观:
1、角色的转变(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和开发者,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
2、行为上的转变(师生关系上尊重和赞赏,课堂上帮助和引导,自我上反思,同事间合作) 学生观: 1、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是主体 2、学生是独立的人) 2、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独特)(承认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八、以人为本是什么观?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
2)以人为本: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4)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九、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是谁提出的?
孔子。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
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全面总结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十、以人为本的民生观例子?
一个又一个民生新亮点,展现了党和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怀,让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一如既往把握党的根本宗旨,积极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拓展为民生谋福祉的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不断开创吉林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