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业单位改革,城管全额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编制,转变成什么?
在这次改革中,由于行政编制控制更加严格,全额供给事业编变动不大,不过下步执法类人员的编制可能会转为行政编或者成为专门的执法类编制。
二、福建省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福建省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是近年来福建省政府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该方案旨在优化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福建省的事业单位数量庞大,涵盖了教育、医疗、文化、科研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和变化。因此,福建省决定推出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以推动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改革。
一、改革目标
福建省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事业单位的精细化管理、科学化运作和市场化运营。具体目标包括:
- 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合理调整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编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 推动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鼓励事业单位探索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促进事业单位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事业单位向市场倾斜,开发市场化的服务项目,提高经济效益。
二、具体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福建省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 优化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通过精简机构、调整职能,实现事业单位组织结构的精简和扁平化。
- 深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依法用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提高人才选拔和使用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推进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激励事业单位提高工作绩效。
- 加强事业单位与社会的沟通交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机制,增加沟通渠道,关注社会需求。
三、改革效果
福建省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实施将产生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效果:
- 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将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 优化服务质量。通过推进现代化管理,事业单位将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 促进经济发展。事业单位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提升社会满意度。改革将使事业单位更加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社会满意度。
总之,福建省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对于推动福建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福建省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并不断完善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城管改革个人总结报告
城管改革个人总结报告
引言
城市管理(城管)是保障城市正常秩序和市容市貌的重要工作,是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就城市管理领域的改革进行个人总结报告,探讨城管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城管改革的重要性
城市管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城市管理体制如果存在弊端和不足,就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城市管理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和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城管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城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不透明等现象,导致执法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制度和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状。
城管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城市管理领域的改革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城市管理部门的组织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优化城市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三是加强城市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管理领域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改革,才能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总结,能够为城市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四、全国城管改革将纳入啥编制?
城管属于事业单位,绝大多数为事业编制和合同制人员,城管局局长、副局长、大队长等领导职务为公务员编制。
五、城管算事业单位编制吗?
城管全名是城市管理执法局,属于社会公共管理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城管局属于按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但是里面的人员身份有三种:有公务员管理的;也有享受事业编的人员;还有部门城管员或助理管理员属于社会化用工,即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参工管理人员,而以合同关系建立的用工关系。
六、事业单位改革调动?
事业单位调动难度很大。
1.单位接收,编办和人事局局长是不会接收的。
2.同样,想调一个人或者招一个人进来,都要通过人事局和编办同意。
3.光单位接收没有用,各地很久之前就在控制编制,需要编办和人事局同意,人际关系还需要长期坚持经营。 所以,如果事业单位调动那么简单,基层就没有公务员了。
七、事业单位改革条例?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三条 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第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制定或者修改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工作人员意见。
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五条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
第六条 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
岗位应当具有明确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第七条 事业单位拟订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 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
第八条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第九条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公开招聘方案;
(二)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
(三)审查应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试、考察;
(五)体检;
(六)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七)订立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第十条 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需要竞聘上岗的,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竞聘上岗方案;
(二)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等信息;
(三)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评;
(五)在本单位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六)办理聘任手续。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
第四章 聘用合同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第十三条 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双方对解除聘用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九条 自聘用合同依法解除、终止之日起,事业单位与被解除、终止聘用合同人员的人事关系终止。
第五章 考核和培训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绩效。考核应当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评价。
第二十一条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年度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聘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
第二十二条 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编制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所在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
第二十四条 培训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支。
第六章 奖励和处分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一)长期服务基层,爱岗敬业,表现突出的;
(二)在执行国家重要任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
(三)在工作中有重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
(四)在培养人才、传播先进文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五)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六条 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第二十七条 奖励分为嘉奖、记功、记大功、授予荣誉称号。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处分:
(一)损害国家声誉和利益的;
(二)失职渎职的;
(三)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
(五)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纪律的。
第二十九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
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
第三十条 给予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三十一条 工作人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单位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第七章 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
第八章 人事争议处理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第三十九条 负有事业单位聘用、考核、奖励、处分、人事争议处理等职责的人员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二)与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
第四十条 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投诉、举报,有关部门和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或者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 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事处理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八、福建社会救助改革
福建社会救助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在当今社会,福建省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区域,不仅注重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视社会民生的改善。福建社会救助改革是为了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性和覆盖面,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将重点探讨福建社会救助改革的现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福建社会救助改革的现状
福建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以建立全覆盖、兜底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改革,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容缺补差能力。同时,针对贫困人口、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福建省加大了救助力度,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体系。
福建社会救助改革的成果
福建省通过社会救助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在社会保障领域,福建省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让更多人享受到医疗和养老的保障。其次,在救助对象方面,福建省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将救助对象从贫困人口扩展到特困人员、残疾人等更多弱势群体。再次,在救助标准方面,福建省逐步提高救助标准,确保救助金额能够覆盖基本生活需求。这些成果的取得,有效促进了福建社会的稳定与谐和。
福建社会救助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未来,福建社会救助改革还需继续努力,以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和救助质量。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救助体系,完善救助标准和救助范围,确保救助对象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其次,福建省应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将救助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注重加强救助对象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此外,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社会救助事业中来。
福建社会救助改革的意义
福建社会救助改革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能够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福建社会救助改革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它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消费市场。
结语
福建社会救助改革是福建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做的重要努力。通过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社会救助体系,福建省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福建社会救助改革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上。相信随着福建社会救助改革的不断推进,福建省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九、福建 教师 职称 改革
福建省教育系统一直致力于教师职称改革,不断完善评职称制度,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教师职称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
福建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
福建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始于上个世纪末,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确立了以教学成果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评职称标准,逐步建立起科学、严格的评职称体系。
教师职称改革的重要性
教师职称改革是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激励教师教书育人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革完善教师职称制度,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福建教师职称改革的特点
福建省教师职称改革以注重教学能力和成果为原则,突出教育教学实效,在评定教师职称时更加注重教学实绩和教学水平,提高了评职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激励了广大教师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称改革的影响
教师职称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群体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了教育公平,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来发展建议
- 进一步完善评职称机制,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和实绩的评价,提高评职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 推动教师职业发展,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十、福建省事业单位公务车什么时间改革?
关于印发《福建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工作方案》通知
闽车改〔2014〕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直有关单位:
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福建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代章) (代章)
2014年10月31日 2014年10月31日
福建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工作方案
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力争2—3年时间全面完成。为指导、协调、推动我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及主要职责
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2014年9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成立福建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了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及主要职责。
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张志南担任,副组长由省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和省机关管理局局长曹建平担任,小组成员包括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办公厅领导、福州市政府领导以及省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审计厅、国资委、机关管理局、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联络员由省直单位和福州市处级干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发改委,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指导、协调、推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落实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拟定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审批核准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改革总体方案和各部门改革实施方案;制定省属非参公事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和省属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办法;制定并组织实施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督导检查我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展情况,配合有关部门查办查处违规违纪问题。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组成及职责分工
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研究制定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跟踪了解改革进展情况,对各地区、各部门的改革方案提出初步审核意见,协调解决改革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省发改委副主任余军担任,副主任由省机关管理局副局长武新生担任。办公室下设综合组、省直组、经费组、安置组、督查组5个专项组。各小组职责分工如下:
(一)综合组(省发改委、机关管理局牵头)
1.负责办公室日常运转工作;
2.负责汇总各类统计数据,会同相关业务组开展分析测算工作;
3.牵头研究制定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4.牵头组织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5.组织培训工作,编印政策解答;
6.组织筹备领导小组会议,牵头起草各类综合性会议材料;
7.研究提出各地区、各部门改革方案审核意见;
8.负责各类媒体宣传,编印改革工作简报。
(二)省直组(机关管理局牵头)
1.负责研究制定省直单位公车制度改革方案;
2.负责开展全省一般公务用车摸底调查与数据核实工作,掌握现有一般公务用车车辆底数;
3.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严格核定定向化保障一般公务用车的编制和标准;
4.负责制定在重大抢险救灾、事故处理、突发事件处置等不可预测的特殊情况下公务用车保障办法;
5.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取消的公务车辆评估、拍卖等公开处置方案;
6.负责提出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或社会化车辆租赁公司的方案;
7.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车辆配备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的工作方案。
(三)经费组(省财政厅牵头)
1.负责开展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及参公事业单位车辆运行经费摸底调查与数据核实;
2.负责研究提出省直机关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并对公务交通补贴实行严格预算管理;负责综合平衡各地公务交通补贴水平;
3.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严格核定定向化保障一线执法执勤用车的编制和标准,并研究提出全省执法执勤车辆制度改革方案;
4.负责开展全省执法执勤公务车辆摸底调查和数据核实工作,掌握现有执法执勤用车车辆底数;
5.负责提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与差旅费等有关财政财务制度衔接意见。
(四)安置组(省人社厅牵头)
1.负责省直机关司勤人员摸底调查和数据核实工作,掌握现有司勤人员底数;
2.负责拟定省直机关司勤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
3.负责指导省直机关依法做好未留用司勤人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妥善处理该类司勤人员与单位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事宜,维护好相关人员合法权益;
4.负责指导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省直各部门平稳有序做好司勤人员安置工作。
(五)督查组(省审计厅、发改委牵头)
1.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2.负责研究提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监督检查工作的具体方案和办法;
3.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检查省级各部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的建立以及工作开展情况。
办公室工作人员从省直有关单位抽调骨干人员组成,采取固定人员、集中办公方式。其中省发改委6人(含信息中心2人),机关管理局3人,省财政厅、人社厅、审计厅各2人,共15人。各单位抽调人员中至少应有1名为处级领导。
三、对外行文方式
以“领导小组”名义行文的,由组长或组长委托副组长签发,加盖“福建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印章;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行文的,由办公室主任或办公室主任委托副主任签发,加盖
“福建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章。
四、工作步骤安排
(一)2014年10月
1.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各县(市、区)成立由人民政府领导担任组长,有关业务部门参加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地区各项改革工作。省直各部门、中央驻闽各机构和各人民团体成立由单位领导担任组长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班子,负责实施本部门各项改革工作。
2.建立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办公地点、办公经费。
3.召开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由领导小组组长主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设区市政府分管领导参加。
(二)2014年11月
1.开展相关部门和各设区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业务培训,部署公务用车信息摸底填报;
2.组织调研组分赴省内外开展调研工作。
(三)2014年12月
1.收集汇总各地市、各部门摸底统计数据,开展测算工作;
2.形成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
3.总体方案征求各方面意见并作进一步修改;
4.总体方案报送省政府。
(四)2014年底前后:总体方案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后,报送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
(五)2015年上半年:完成省直和各设区市、平潭管委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于5月底前报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
(六)2015年下半年:根据改革方案要求,各部门制定具体改革实施方案,年底前全面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
(七)2016年底前后:完成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地方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