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联改革事件?

206 2023-12-10 01:01 admin

一、苏联改革事件?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史称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三夫改革”之一。

这一时期的苏联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 强。第二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二、苏联改革人物?

三夫改革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改革的过程从1956年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苏共的保守派发动了反改革的政变,因回应者寥寥无几、又不敌叶利钦的挑战,而告失败。这场政变,充分暴露了苏共领导人的愚昧、无能和孤立,最终结束了苏共的政治生命,继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原苏联各共和国的独立,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三夫改革的失败和错误。

三、苏联改革过程?

苏联有3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和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的法定执政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和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宣传资本主义、攻击主义,从而解体苏联了可乘之机。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新经济政策就是实行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反正就是和我们改革开放走一条路线。

后来该走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权的经济模式几乎每个工厂的生产经营都由调配,这种模式是苏联短期之内崛起但极强,于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开始调整逐步向企业放权,减少对经济干预,改革措施前期效果显著,但由于改革触动苏联特权阶层利益(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是)最终改革停滞不前,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他推行更激进的改革,但错误的将改革方向有经济转向政治,最终失败。

四、苏联的改革是什么式的改革?

苏联的改革有三次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改革,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攻革,戈尔巴乔夫完全承认市场经济的改革。

五、苏联的改革有哪些?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没有触动根本问题(斯大林模式),他们只是否定了斯大林的一切(在报告上甚至将斯大林讲述为精神病)

而巴尔戈乔夫则完全承认市场经济 (当时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同时模仿西方的一切,比如说议会制度,一党制变多党制。所以动摇了苏联的政治局势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影响:

1、结束了冷战格局。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为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给出了反面的例子,让我们更好的吸取教训

3、同时结束了欧洲的即将战争局面

六、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放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外交方面】:执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赫鲁晓夫则认为,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没有对抗性的矛盾,没有斗争和敌意,应该无条件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来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民族政策方面】赫鲁晓夫努力更正斯大林时期的做法,希望建立一个民族关系和谐相处的局面。他允许斯大林时期被放逐的民族回到故乡。赫鲁晓夫表示,斯大林违反了列宁的民族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极其荒谬地放逐了”一些民族。1950年代中期,一些被流放的少数民族,如车臣人、印古什人、卡尔梅克人等的权利被恢复,被允许回到他们自己的故乡。

赫鲁晓夫的许多改革措施操之过急,他提出某一改组机构的主张后还未经充分研究试验便急于全面推行,发现问题后便又草草收场,匆匆改变,使人无所适从。改革中的这种主观随意性导致了许多农业改革措施的流产,使改革进程中逐渐显露出来的各种鹅极负面因素不断增长,造成了苏联1959年之后农业生产连续下降的局面,以至于到60年代初出现了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发生”的困难局面,国家不得不运用黄金储备来进口粮食,不得不恢复在斯大林时期早就废除了的配给证制度。工业发展速度不仅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而且与斯大林时期相比,速度大为下降。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更是遭到彻底损坏,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抗。

诚然,造成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历史原因是赫鲁晓夫个人无法左右的,但是,改革的失败无疑也和改革的最高领导者赫鲁晓夫的个性缺陷、缺乏应有的领导者素质息息相关,许多措施的无效或有害都是由于赫鲁晓夫的主观决策失误或者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所造成的,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应当被牢记。

七、苏联改革失败原因?

对旧体制的基本矛盾缺乏深刻的总体认识,改革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改革长期停留在运行机制的浅层次上,始终未触动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关系,改革缺乏打攻坚战的坚强领导核心,未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上下硬功失,产品经济观始终难以破除,成为改革深化的最严重的思想阻碍

八、穿越苏联搞改革的小说?

《大时代1958》是在起点中文网上连载的小说,小说的作者是青山铁杉。小说主要讲述男主角穿越回到1958年的苏联的故事。

内容简介∶“有些西方工人认为他们生活的还不错,这不是资本家良心发现!这只是因为苏联目前还存在!”尤里·叶菲莫维奇·谢洛夫。

九、苏联改革的三个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经历了如下阶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主要实施者,列宁。苏联成立后,为解决国内外战争问题,采取战时体制,但战时体制的推行,导致国家经济下滑,老百姓生产积极性下降问题。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主要实施者列宁,斯大林。1921年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即部分放开企业个人的生产所有权,被称为是“有必要的倒退”,但也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回复和发展。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上台,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完全废除。

三斯大林模式(1928年-50年代中期年)主要实施人物,斯大林。又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实施和开展,但也导致了挫伤劳动者积极性问题,为以后发展埋下隐患。

四赫鲁晓夫改革(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主要实施者,赫鲁晓夫。期间大规模发展农业,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但以失败告终。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主要实施者:勃列日涅夫。期间大规模发展重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80年代初-1991年)主要实施者,戈尔巴乔夫。期间先是在经济领域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领悟,最终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十、苏联对匈牙利

苏联对匈牙利:历史、背景与影响

引言

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场革命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苏联对匈牙利的控制。苏联对匈牙利的干涉成为国际社会对于共产主义体制的质疑与反抗的一个标志。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联对匈牙利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历史背景

苏联对匈牙利的干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的。协定规定,匈牙利成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势力在匈牙利日益加强,尽管匈牙利拥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是在苏联的控制下运作。

苏联的干涉主要是为了确保其在东欧地区的统治地位。斯大林认识到,如果允许匈牙利独立发展,可能会威胁到苏联的安全。因此,苏联通过在匈牙利建立共产党政权来控制这个国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人们抗议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对匈牙利的干涉以及匈牙利政府的腐败和专制统治。示威活动最初是和平的,但很快就演变成了武装起义。

匈牙利革命的领导人要求匈牙利从苏联的控制下独立出去,并追求更加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苏联不愿放弃对匈牙利的控制,于是派遣军队进行干涉,镇压了这场革命。在匈牙利革命期间,数千人丧生,数万人被捕或流亡国外。

影响与后果

苏联对匈牙利的干涉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谴责。许多国家对苏联的行动表示强烈的抗议,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和人权的严重侵犯。苏联的行动使其在国际上丧失了一部分声望,并加速了共产主义体制的崩溃。

尽管匈牙利革命被苏联镇压,但它仍然对东欧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革命展示了人们对专制统治的不满,并鼓舞了其他国家进行类似的抗议与斗争。匈牙利革命被视为冷战时期反共主义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结论

苏联对匈牙利的干涉是二十世纪中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暴露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强权政策,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对共产主义体制进行质疑与反抗的象征。匈牙利革命虽然被镇压,但它激发了后来的反共主义运动,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