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汇率波动对进出口影响?
影响如下:
第一个方面:收入变化由汇率变动引起,对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
第二个方面:能够最直观体现本币的升值或贬值的是汇率变动。例如: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就意味着货币升值,也就是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这样即使对出口造成损害,但是国际收支
得到缓解,而货币贬值则获得相反的效果
二、如何了解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持续异常波动?
实际情况是你需要在外汇交易市场有相当的交易分析经验,用直接的辅助工具或市场面无法正真的解决需要的信息!
三、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和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汇率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杠杆,其变动能反作用于经济,对进出口、物价、资本流动和产出都有一定的影响。 (1)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 (2)汇率对物价的影响 (3)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4)汇率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有利于资本流入的汇率,对于缺少资本的国家是好事;有利于资本流出的汇率,则是资本过剩的国家所期望的。缺资本,有资本流入;资本过剩,可以找到有利的投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和就业。
四、伦敦黄金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金价有何区别,报价方式以及汇率波动对两边金价差额的影响有多大?
伦敦黄金交易所金价和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价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和几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包括美元兑人民币的汇价丶(T+D)的言情交割补偿费的高低丶伦敦金眼前交割的利率差异丶两个不同市场的实金需求和运输成本等。
假设美元兑人民币为6.835,(T+D)金价为260元/克,那么美元金价为38.04美元/克(260÷6.835=38.01美元),这样的话则每蛊司黄金(1公斤=32.1507)的美元价格为:38.04美元×1000÷32.1507=1183.18美元。
在这里很多投资者都会以为两者之间的换算到此为止,认为每克人民币260元的(T+D)金价就是等于1183.18美元,假如只是拿来做参考,这个第一步换算出的金价是可以的。但是没这么简单哦!因为如果涉及套利交易,要将不同市场的黄金作结算的话,以这个价格和当时的伦敦金黄金做比较时,上面的换算还不完全准确,因为当涉及将来的实金交收或转移时,(T+D)的黄金实物和伦敦金作实质换算时,我们还必须要将黄金成色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听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感觉十分糊涂了,没关系,后面的可能更加使你糊涂
再要进行的是将不同的黄金合约的成色作换算,上面的例子首先换算成美元金价1183.18美元/蛊司(T+D)的黄金,其合约规定的实金交割成色要求是99.95%,而伦敦交收黄金的报价是以纯金/蛊司为单位定价的,因此要求将这1183.18美元/蛊司金价再按99.95%成色换算一次,就是1183.18÷99.95%=1183.77美元,即是说1克(T+D)上海黄金因为是99.95的成色黄金,换算成以纯金报价的伦敦金价应该更高,纯金报价的伦敦金价是1183.77美元/蛊司。
这个换算所得也可以从交易结算上理解,若是上海黄金交易所的(T+D)金价是每克260元人民币的话,(这只是个假设呀,不要糊涂了)咋们投资者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所买入了1公斤的金块一条,同时在伦敦卖出了1公斤重量的黄金。但拿这在上海买入的一公斤黄金以伦敦金交收的黄金交易结算处理时,每1克金只得260×0.9995=250.87元,因为人家的成色要求是100%,而如果我们手中拿着99.95%成色的黄金人家又不傻,那肯定不能以100%来收款了。
好了,当咋们明白上面的换算概率后,可以进行下一步了,现在我们可以在不同时候将两个不同的黄金市场的交易价格做比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好像这个市场比另外一个黄金市场要高呀!溢水价或贴水价又是多少呀?高出或低于的差价又是否合理呢?这些参考数字都可以帮助到我们分析当时的一个市场动力和买卖的兴趣了。
之后我们将伦敦金反过来换算成人民币金价比较时,将金价乘以美元兑人民币汇价(例如6.835),然后再换算重量,每蛊司金换算=31.1035克(T+D)黄金,最后再作成色调整乘以0.9995就可以了。
最后的一个换算公式:
1180×6.835÷31.1035×0.9995=259.18(人民币/克)
好了,经过九牛二虎之力,历尽艰辛,终于把这个问题给一个一个的打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楼主。
五、指数波动小大小对定投相关的指数基金影响如何呢?
楼上说的正是我想问的,指数高了可以卖了,如果定投了还要继续买?所以在震荡市中定投指基好么?
六、结合相关理论和我国实际,论述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和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汇率的影响范围很大,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价格,一国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化,最先会通过该国的对外外贸表现出来,再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一国的就业,产出等等,最后间接地影响该国的消费.
七、金币本位制是如何对一国的国际收支与外汇汇率发生自动调节作用?
金本位制下,货币=黄金 逆差——逆差国货币汇率下降,黄金外流(货币减少)——物价下降——出口上升,进口下降——盈余——汇率上升,黄金内流(货币增加)——物价上升——进口上升,出口下降——赤字。
八、现金流量表【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该如何填列?
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1.现金流量表准则规定,外币现金流量以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应当采用现金流量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应当作为调节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报。
2.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指企业外币现金流量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折算成记账本位币时,所采用的是现金流量发生日的汇率或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而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中外币现金净增加额是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这两者的差额即为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3.现金流量表第“四、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要加“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没有“其他对现金的影响”。“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本来就是“净现金流量”,不存在再加的问题。
九、如何运用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收入-支出模型来分析他们对短期国民收入以及经济波动的影响?
4. AD-AS综合
4.1 短期经济波动
在短期,AD曲线与SAS曲线的交点构成了短期均衡: 是均衡价格水平, 为短期均衡产出。
如果AD曲线、SAS曲线、LAS曲线交于一点,那么宏观经济就实现了长期均衡。此时一定有 ,即:长期内,价格预期无差错,产出回到自然水平。
基于此,我们可以解释诸多宏观经济现象。
(1)AD曲线右移——经济过热,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如图所示,假设产出最初处于 的自然水平(长期均衡状态)。如果需求侧发生了某有利的外生冲击(主要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总需求扩张,AD曲线右移,结果就是产出扩张到 水平,并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因此,温和的通货膨胀往往是有利的:这是经济处于扩张期的表现。
(2)AD曲线左移——经济衰退,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如图所示,假设产出最初处于 的自然水平(长期均衡状态)。如果需求侧发生了某不利的外生冲击(例如消费信心减弱、投资意愿下降等)导致总需求萎缩,AD曲线左移,结果就是产出缩减到 水平,并导致物价下跌和通货紧缩。
(3)SAS曲线左移——“滞涨”困境
如图所示,假设产出最初处于 的自然水平(长期均衡状态)。如果供给侧发生了某不利的外生冲击(能源价格上涨、战争爆发、人力成本提升等)导致总供给萎缩,SAS曲线左移,结果就是生产停滞——产出缩减到 水平;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升到 水平。
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简称滞涨(stagflation)。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滞涨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为打击以色列及西方支持者,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造成了欧美国家工业生产成本的飙升。这使得SAS曲线左移,造成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使得全球对滞涨危机的担忧再次增加。(虽然目前这个担忧已经不现实了。)
4.2 回归长期均衡
接下来,我们来考察短期经济波动回归长期均衡的过程。回归长期均衡的过程,就是市场主体调整价格预期的过程。
(1)始于总需求的短期波动
假设需求侧受到一个正向的外生冲击(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等),AD曲线右移,短期内,产出扩张,物价上涨。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主体(消费者、生产者)逐渐意识到:这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因此,他们将向上修正自己的价格预期。劳动者将因此索取更高的名义工资,生产者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而这将使得SAS曲线向左移动,直至回到自然产出水平(长期均衡)。
下图展示了经济回到长期均衡的过程。经济在开始处于A点的长期均衡处。假设此时政府使用了总需求的扩张政策(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使得AD曲线右移,均衡由A点向B点移动。这时,价格黏性逐渐减弱,人们开始调整对价格的预期,这使得SAS曲线向左移动,均衡由B点向C点移动。最终,产出回到自然水平,但经济体要承受物价的持续上涨。
综合来看,虽然政府的本意可能是拉动总需求,推动经济繁荣,但长期来看,拉动总需求的政策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副作用明显——持续的通货膨胀。
反过来也一样。假设需求侧受到一个负面的外生冲击(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AD曲线左移,短期内,产出下降,物价下跌。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主体(消费者、生产者)逐渐意识到:这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下跌。因此,他们将向下修正自己的价格预期。而这将使得SAS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回到自然产出水平(长期均衡)。这一过程中,物价水平将持续下跌(通货紧缩)。在图中表现为均衡点由A点向B点再向C点的移动。
(2)始于短期总供给的经济波动
假设供给侧受到一个负向的外生冲击(原材料价格上涨),SAS曲线左移,短期内,经济体陷入“滞涨”。
由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不可替代性,而重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又往往是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起点,如果这些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无疑会导致全产业链的生产成本随之上升,并最终传导到终端消费品上。人们如果意识到了物价普遍上涨的事实,并且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冲击还在持续,那么手中的票子越来越不值钱的残酷事实就会教育他们形成“物价还会继续上涨”的预期,滞涨危机也就无法破解。
政府表示不能坐视不管,他们承诺:充分应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努力克服经济衰退,让产出回到自然水平。但是,需求侧的扩张政策并不会影响SAS曲线的位置,倒是使AD曲线右移,虽然可以使产出回到自然水平,但引发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上图展示了政府“抱薪救火”的全过程。经济体开始处于A点的长期均衡状态,由于供给侧受到外生冲击,使得SAS曲线左移,均衡点由A点向B点移动,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如果政府使用需求侧的扩张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AD曲线将向右移动,均衡点由B点向C点移动。在C点,产出虽然回到了自然水平,但通货膨胀更严重了——物价由最初的 上涨到 再上涨到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意识到物价普遍上涨的事实,并调高自身的价格预期——而这又会使得SAS曲线左移,均衡点由C点向D点移动。如果政府坚持需求侧的扩张政策,AD曲线继续右移,均衡由D点向E点移动,那么结果就是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总的来说,面对滞涨危机,需求侧的扩张政策不仅完全失灵,而且只会“火上浇油”,加剧通胀。
人们的高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就会陷入一种“自我实现的悲剧”——人们越是认为物价将要上涨,物价就真的会上涨。而这又坐实了人们之前的预测,人们愈加坚信物价会持续上涨。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通货膨胀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螺旋式上升”——又称通货膨胀螺旋(inflation spiral)。
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已经进入通货膨胀螺旋的标志是观察其是否出现了工资-价格螺旋。物价的上升使得实际工资下降,工人要求提高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的上升又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推动物价继续上升;一旦工人形成了更高的价格预期,要求继续提高工资,物价水平就陷入了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到这一步,外生冲击即使消失了,通货膨胀也不会结束。
想要克服滞涨危机,既需要供给端实际因素的改善(长期经济增长),也需要采取强力的政策手段稳定住人们的价格预期。后面的章节里,我们还将结合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政策实践分析这个问题。
(3)理想情况:长期经济增长
长期经济增长是让经济走出滞涨困境的主要动力,而且没有通货膨胀的副作用。如下图所示,长期经济增长使得LAS曲线右移,并且带动SAS曲线右移,均衡由A点向B点移动。此时,如果政府恰当使用需求扩张政策,AD曲线右移,均衡由B点向C点移动,最终不仅可以实现产出更强劲的增长,而且物价水平能够保持稳定。
前情提要:
君子终日乾乾:第四章 短期:AD-AS模型(二): 总供给曲线(下)君子终日乾乾:第四章 短期:AD-AS模型(二): 总供给曲线(上)君子终日乾乾:第四章 短期:AD-AS模型(一): 总需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