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三大文化集团是什么?中国文化史?
中国上古时期曾存在过东夷、 苗蛮和华夏三大集团, 在这三大集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中国文明。
二、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三大文化集团是什么?中国文化史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
――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 韩建业
内容提要 中国 上古时期曾存在过东夷、 苗蛮和华夏三大集团, 它们从很早起就相互发生 关系。正是在三大集团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过程中, 中国文明得以形成。 从大约公元前 3500 年开始, 东夷和苗蛮集团逐渐对华夏集团产生强烈影响。到公元前 3000 年前后, 前两个集团已最早 过渡到早期文明时代, 比华夏集团大致早 500 年。从大约公元前 2500 年 开始, 华夏集团反过来强 烈地作用于前两个集团。 到公 元前 2200 年, 随着苗蛮集团的衰灭 , 终 于形成东夷与华夏集团东西对峙 的局面, 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成熟的文明时姿腊察代―― 夏代。 关键词 东夷 苗蛮 华夏 早期文明 成熟文明
早在半迹茄个多世纪以前, 徐旭生先生就提出中国上古时候不但有过华夏、东夷、苗蛮三大 集团的存在, 而且它们之间从很早就相互发生关系。 时至今日, 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进展, 三集团的真面目开始自历史传说的迷雾中渐渐显露出来。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 大汶口―― 龙山文化可能属东夷文化 ,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可能属苗蛮文化 , 仰韶――中原龙山文 化可能属华夏文化。但三集团间交互关系在考古学上究竟有哪些表现? 至今还没有人论及这 个问题。
! 三大集团大约主要活动在五帝时期。当时的社会结构可能已达到十分复杂的程度。 其后
的夏代又普遍被认为已进入文明时代。因此, 对三大集团交互关系的探讨必然对研究中国文 明的形成过程有所助益。 几年前, 张光直讨论中国文明的形成问题, 曾借用了葛德伟 ( Jo seph R. Caldw ell) 的 “ 相互作用圈” 这一概念。 但他纳入所谓 “ 中国相互作用圈” 的文化很多, 实 际上它们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各不相同、有主有次的。最主要的还是代表三 集团的三大文化系统局肆或简称三集团文化。三集团文化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带动着其它各系统 文化, 是中国文明形成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主要就三集团文化间的交互作用及阶段性变化加以讨论, 然后结合文献, 对三集 团在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作用与地位略加阐释。 中原、海岱、江汉三区域的考古学文化间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相互影响,
请按格式发帖。
三、舜前的上古部落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首领
【四罪】
欢兜、共工、三苗、鲧合称为“四罪”。
【四凶四罪】
四凶四罪古书均有记载,且皆与五帝之中的舜有关,舜的功绩之一就是平四凶闷槐、四罪。《史记》《尚书》均有其详解。皆为人。
但是在《山海经》中,四凶四罪都被魔化或神化:
四凶:饕餮、浑沌、穷奇和杌。
四罪:共工、三苗、鲧和丹朱。
流四罪即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凶即浑敦、穷奇、杌、饕餮。舜均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注:浑敦,黄帝不才子;穷奇,少昊不才子;灌兜即丹朱,尧不才子;兀,颛顼不才子;饕餮,炎帝后裔缙云氏不才子。以上四凶加上四罪之一的灌兜在《左传文公十八年》书中均有详细记载。
【《史记》记载】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张德萍的译注:“欢兜曾举荐共工,尧说‘不行’,而欢兜还是试用他做共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举荐鲧去治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过后却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想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大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都悦服了。”这些就是四罪的罪状。
【共工】
在四罪里面,“共工”可能是最为大家所熟识的,有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在这里我在多作下解释。古籍记载,共工是“人身蛇面、朱发”,后与颛顼争帝位不成而“怒触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让女娲给他收拾烂摊子。《尚书尧典》里说,共工作尧的水官,尧评价他“静言庸为,象恭滔天”,意思是说,共工话讲得好听,做起事来不按章法又做不好,表面恭敬,事实上无法无天。古代神话中,共工为水神,实则是水官共工。《山海经海内经》言“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音‘妖’)生炎居,炎居声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与江水,生共工。”这里说共工竟然是炎帝的三世孙,火神祝融之子。《蚂物友左传昭公十七年》曰:“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称天势以隘制天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注1)”。古籍中有关共工的记载那么多,无非是要说明他是水神或水官,总之与水有说不尽的渊源。
【鲧】
“鲧”本是颛顼氏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中描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为鲧。”鲧又是禹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而被治罪,鲧治水的方法为堵,但由于水势过大而失败蚂高,直到禹采用疏通的方法才将洪水制止。按照历史记载,舜把鲧流放到羽山,,而《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之于羽郊”。是说,鲧为治水不违背帝命偷取息壤,息壤是一种会无限生长的土壤,结果帝命祝融杀他于羽山。而他的悲惨结局却成就的大禹的功业,大禹也因平“四凶”“四罪”有了让他名列“五帝”的资本。
【三苗】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O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O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欢兜】
欢兜,相传为上古时唐尧时人,因与共工、三苗、鲧“作乱”,被舜流放到崇山。据《辞源》载:“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即此。”当今史家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欢兜、祝融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
崇山在张家界市西南20公里处,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3平方公里。其山顶今存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民间亦颇多关于欢兜在崇山征战的传说。
关于欢兜的历史记载散见于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作《赧王墓》诗:“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欢兜】
欢兜,相传为上古时唐尧时人,因与共工、三苗、鲧“作乱”,被舜流放到崇山。据《辞源》载:“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即此。”当今史家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欢兜、祝融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
崇山在张家界市西南20公里处,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3平方公里。其山顶今存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民间亦颇多关于欢兜在崇山征战的传说。
关于欢兜的历史记载散见于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作《赧王墓》诗:“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也作,兜。《庄子在宥》:“尧于是放兜於崇山。”《史记五帝本纪》:“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三苗】
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张德萍的译注:“欢兜曾举荐共工,尧说‘不行’,而欢兜还是试用他做公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举荐鲧去治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过后却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想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大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都悦服了。”这也许就是三苗被迁的原因,也是历史上对三苗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O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O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传说时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有苗”、“苗民”。分布在“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略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学者多认为与今苗瑶民族有远源关系。《山海经》说:“颛顼生O头,O头生苗民。”汉魏学者多言三苗是以蚩尤为君的九黎部落后裔,则三苗可溯源到黄帝时的蚩尤。今世苗族传说中还可找到关于头、蚩尤的史影。文献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应是有八十一个氏族。他们以金作兵,勇敢善战,威震天下,曾与炎帝、黄帝两部落集团进行战争,被黄帝杀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三苗北向发展虽然受阻,但在尧、舜、禹时期仍为华夏集团劲敌。尧曾与三苗战於丹水一带,并将其部分人放逐於三危,舜也曾对三苗进行分化迁徙,并终因南征三苗,死於苍梧,连尸骨也未运还。因而禹不能不再次征伐三苗,乘天灾人祸同时降临三苗之机,大败苗师,三苗从此衰微。在历次战争中,不少苗民沦为奴隶,“子孙为隶,不夷於民”,被强制劳役。这些苗民的后裔,也是形成汉族的先民之一。《六韬》说:“尧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可见三苗又被称为南蛮,夏商以后便统一用“蛮”进行记述,而不再见“三苗”的记载了。也有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后世的南蛮无关。
随着考古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三苗很可能就是天门石家河文化的主人。他们在长江中游建立了巨大的城市,宗教、水利设施异常发达。大约前2000年,该文化被中原龙山文化取代。
地名:三苗
在湖南岳阳、湖北武昌及江西九江一带地。《书禹贡》:三苗丕叙。《史记正义》: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也。
【鲧】
鲧(?-唐尧七十年),姓姬,字熙。黄帝的后代,昌意之孙,姬颛顼之子,姒文命(大禹)之父。
在上古神话传说中,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鲧禹父子治水的神话,这段故事在神话传说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里就来谈谈这两位著名的神话人物。
在山海经的神谱中,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那也可算是名门之后了,所以在尧舜时代,大贵族鲧应当是朝廷中的一位大臣了。
在那个时候,地上突然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水,关于这次洪水的起因,各书的记载不尽相同,总的一点是与天上的神主有关,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干的好事,也可能是天帝故意发下洪水来惩戒地上的人们,前者的说法和女娲时代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重合,因此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原因大概是与前面后羿射杀太阳有关,太阳就是天帝的儿子们,也因为这个原因,射日的后羿被剥夺了返回天上的权利。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代希伯莱神话中,上帝因为要惩罚地上的人类而发下大洪水的故事。这段故事后来转化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成了诺亚方舟的著名传说。其实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远古神话中,都有着关于上古大洪水的传说。
除了中国和古代希伯莱以外,伊朗(也就是古代的波斯文明)琐罗亚斯特教也有这种传说,另外,在古代印度的神话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正是在这次大洪水中,著名的湿婆大神大显神威,他脸上的那道标志性的蓝色闪电伤疤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不仅如此,在中国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诸如藏族、回族、傣族、苗族等等,在他们的创世神化中也都有着类似的故事。我们相信在上古时代的地球上,极有可能出现过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
言归正传,由于洪水的泛滥,地上的人们生活极为艰难,连当时的帝尧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鲧出现了。
在史记的记载中,鲧是被尧的几个大臣名字叫四岳的推荐的,当时的尧对鲧好像不太放心,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最终,尧还是起用了鲧,颇有一些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也有说鲧与当时的三苗同样都是颛瑞的臣子,三苗被贬去南方,而鲧也被罢免。直到洪水泛滥时,帝尧才重新任命他。在其他的神化传说中,鲧就不是尧的臣下了,就象后羿一样,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的。但是与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许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仅如此,在他下界的时候,他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他来治理洪水的。
洪水治理的结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总是他方法不对而终于失败被杀,其实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天帝是多么的无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来鲧的伟大,在某种程度上,鲧就类似于古希腊神化中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但是我认为在伟大之处,鲧实在是不输于他的,因为鲧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继承人,他就是中国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传说中,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说就是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飞走了。一说黄能,所谓黄能相传是一种三足鳖,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仅没有从中捣乱,还派了大神应龙相助。这位应龙也是非常著名的龙神,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代表了雨神的意思。传说只要在地上画上应龙的样子,就可以招来雨水,在前面黄帝与蚩尤一文中,我已经谈到了。这时他则帮助大禹挖河开山,在治理的过程中,伏羲、河伯也纷纷相助大禹,后来在东汉几乎成为国学的谶纬学鼻祖的河图洛书,传说也是在这个时候由神龟所献的。终于依靠疏导骇堵两个方法的结合,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
鲧-鲧与共工异同说
从文献上看,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神话的莫过于《尚书洪范》:其云: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尽v缭蜷晁溃砟怂眯恕M恰渡惺椤罚兑⒌洹肥钦庋窃卮耸碌模旱墼唬骸白桑脑溃√捞篮樗礁睿吹椿成较辶辏坪铺咸臁O旅衿渥桑心苜V?”佥曰:“於!鲧哉!。”帝曰:“於!蛟眨》矫茏濉!痹涝唬骸耙煸眨∈钥赡艘选!钡墼唬骸巴赵眨 本旁兀ㄓ酶コ伞A硗狻渡胶>D诰范源艘灿屑窃兀湓疲汉樗咸欤缜缘壑⑷酪攒Ш樗淮勖5哿钭H谏宾缬谟鸾肌v绺瓷恚勰嗣碜洳纪烈远胖荨
可以看出,同是《尚书》,对此事的记载已经开始发生分化。根据《洪范》中箕子的话推测,鲧治洪水没有得到“帝”的批准,而根据《尧典》,鲧治洪水是得到了四岳的推荐,尧帝曾提出异议,最后还是批准了鲧去治水。第一种说法与《山海经》的记载比较接近,显然是较为原始的说法,第二种说法很明显已经带有后世国家制度的痕迹,应该是较为后起的说法。
鲧与共工是同名异记,鲧在上古音中属于见母文部,共属见母,工属东部,两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读则为鲧,缓读则为共工。两者的读音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引起的。这虽然是一个新观点,但我自信也并不牵强。因为并不仅仅是由于“鲧”与“共工”在读音上相近,更是由于他们两人的事迹惊人的一致,在此,有必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证。
在历史记载中,共工和鲧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共工也同样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虞于湛乐,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搿C窠陨锨窳辏笆髂尽!毙煨裆担泄毓补な系拇导负跞退泄兀怂导恰<幢闶亲钗耸熘摹痘茨献犹煳钠分械募窃兀骸拔艄补び腧х镎郏ゲ恢苤剑熘郏匚L烨阄鞅保嗜赵滦浅揭蒲桑坏夭宦希仕食景9檠伞!闭昭嵌运鞫系纳窕靶越馐汀
【祝融杀鲧的雕像】
鲧是为祝融所杀的,上引《山海经海内经》就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共工也曾与祝融发生过战争且不胜。《史记会注考证》引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当然,文献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共工与颛顼的争斗,如《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兵略篇》又云:“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亦云:“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但这与和祝融战并不矛盾,因为祝融本是颛顼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颛顼之都在今濮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又引《皇览》说:“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顿门外广阳里中”,《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云:“颛顼号为高阳冢,今在濮阳,故帝丘也。”而祝融的后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韦,都在或曾在濮阳住过。据此,与共工作战的主力应该是处于濮阳的昆吾与豕韦部落,他们声称自己是颛顼之后也没有错。
他们的结局相同。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已是为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而共工也有入渊之传说:《淮南子原道》篇载:“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两人都有一个平治九州的儿子。禹是鲧的儿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国语鲁语》“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这里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虽然名字与大禹不一样,但其事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不能想象在同一时代有两个人都平治了九州。显然,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人。
【鲧】
综上所述,共工与鲧的事迹实际上只是同一史实的分化。洪水神话在不同的氏族、部落、地域中传播,当地民众对主人公有不同的态度。在“鲧”系统的传说中,对“鲧”抱有同情态度,将他描述为一个治水不成的英雄,如《离骚》中就有“鲧币酝錾怼闭庋乃捣ǎ欢诠补は低车拇抵校蚪枋鑫桓鲆⒑樗幕鍪住
鲧的封地在崇,这是古代文献中较为一致的记载,只不过这个崇倒底在什么地方,却有如下几种说法。第一种是较为普遍的说法,即认为这个“崇”是崇山,今名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第二种是崇侯虎之崇国,在今陕西县东,此崇为商之属国,与鲧并无关系,已是定论,可置不论。第三是赵穿所侵之崇。《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左氏传》曰:‘赵穿侵崇是也。’”此地虽说不能确指,但王夫之《稗疏》云:“此崇国必在渭北河湄,虽与秦,而地则近晋。”这种说法是非常可信的。渭北之晋地为什么会有“崇“这一地名,大概是鲧部落的的迁居有关。虽说鲧是禹的父亲有些可疑,但鲧与夏族必然有某种密切的关系。据考古发掘业已证实,山西省西南部应该是夏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大夏故墟约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区,亦即夏初禹都故地,故有夏虚之名。所以,一般认为在鲧与禹之时,夏人有过一次迁徙,从河南的伊洛地区迁居到了山西的西南部。据此,鲧部落之聚居地以与芮城境内之共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