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性?

224 2023-12-26 06:21 admin

一、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性?

浅谈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

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

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1995年财政部发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和1997年发布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等规定从未明确提及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从现行实务来看,企业合并主要是换股合并,加上公允价值难于取得,企业一般采用权益结合法,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是禁止采用权益结合法的。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购买方在购买日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当期损益”,从而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为购买法。

4.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全面借鉴IAS32、IAS39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三)渐进式趋同与国际惯例不同,新会计准则在颁布实施之初,仍以原会计准则为主,逐步过渡。而现阶段实行的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是会计体系的一大特色。

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是对《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补充和修订,也造成了财务概念框架不清晰、企业间缺乏统一的会计语言,为企业的规范治理带来制度上的困难。新准则体系构建了完整的财务概念框架,形成了系统、全面、有机联系的整体,作用和地位将逐步得到强化。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会计准则趋同的目的是等效。会计准则等效是指企业在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作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无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

根据欧盟委员会规定,如果按照第三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相比,能够让投资者对证券发行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状况和赢利状况及前景作出相似判断,并且投资者很可能会作出相同的投资决定,那么就可以认为等效。

可以说,实现会计准则等效,按照相同标准,在同一平台上考量公司业绩,将渐渐成为促进资本市场提高效率,降低投资风险,节约交易成本的国际共识。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不仅是会计政策和审计技术的变化,也是对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会计及审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挑战。

会计准则等效也不单纯是一个会计专业技术标准的融合问题,还受到各国之间政治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但要完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三、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近二十年会计改革的历程和近十年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面对当前经济转轨的特殊会计环境,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照搬国际会计准则或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会计模式。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按照企业特点实施国际化的会计准则企业数量众多,在规模、所有制结构、业务性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些企业迫切需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有些企业采用国际化的会计准则以负面经济后果居多。因此,根据企业各自的特点区别对待,有先后地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更符合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的特点。

(二)突出监管方法的多元化、现代化传统会计监管主要采用报表稽核等方法。加入WTO以后,会计主体更加复杂多样,因此监管主体必须充分重视监管方法的多元化,要求监管对象建立财务规范化制度。

(三)协调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关系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制定准则只是第一步,协调原有的法律、制度与准则的关系更加重要。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合力监管体系和全方位、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确保准则的顺利实施。

(四)主动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应密切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动向,利用IASB会议的开放机制提出观点和意见,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反映等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特殊问题,从各个层面提高在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会计趋同中的地位,从而争取更多国家的利益。

(五)加强区域联盟与合作欧盟进行的区域会计协调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成功范例。亚洲国家如果能有效总结亚洲会计模式特点,形成完善规范的亚洲会计体系。

不仅仅能提高亚洲国家的整体会计水平和趋同程度,还能打破欧美国家对国际会计体系的主导,使国际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广泛、客观、公正。决定会计去向的是经济的走向。

随着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因此,要抓住有利时机,展开对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进程的系统研究和合理吸收,同时对现存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进行辨证思考,使正在建立中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真正能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国情。只有这样,会计事业的发展才能进入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在当下国际经济的特殊会计环境下,在制定会计国际趋同准则时不能一味的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而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确保准则的制定符合国家的基本利益。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以确保国内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通过相关法法律法规制约监督管理会计体系以及运行机制,让会计准则可以在我国顺利实施。

此外,还应该及时关注国际会计化的发展,增强国内会计监管的多样化,不断提高我国财务制度的规划化建设。

其次,在我国企业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推行办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不同企业的发展规模、所有制结构以及内部的经营结构都存在很大差异性,如果不顾及企业的特殊性,而一味的在所有企业内部推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都可能会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尤其应该注意加强与各种区域性联盟的会计合作,欧盟地区在区域会计协作方面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典范。

这对亚洲各国合作建立完善的亚洲会计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建立亚洲国家会计合作之后,不仅可以打破传统上由欧美国家主导国际会计体系的问题,而且可以不断提高亚洲国家的整体会计水平,在国际上维护自身的利益,最后让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加客观公正。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逐步由资本输入型转向资本输出型国家。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必须正视的现实。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进入了适应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新阶段。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财政部在2004年提出了会计国际趋同“四原则”,即趋同是方向,是过程,是互动,不是完全等同。2004年下半年,在研究制定2005年工作计划时,提出了建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实现国际趋同的建议。财政部党组成员和分管部领导王军果断决策,决定启动这一系统工程。

2005年2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虚心听取厦门大学葛家澍、吴水澎等专家教授的意见,会计司按照制定准则的应循程序,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咨询专家的支持下,分期拟定并印发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多次派代表来华,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双方对中国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准则进行逐项对比研究,为中国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2005年底,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并于2005年11月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订了中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2006年2月15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

从2006年7月开始,会计司通过三所国家会计学院全面开展了会计准则的培训,直接受训人数逾万人,为准则的有效实施做好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自2007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开始在上市公司施行。

会计司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系统,经过“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工作方式,对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从不同角度论证了1 570家上市公司有效实施会计准则的事实,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欧盟的肯定。

200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专门就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对中国新旧会计准则平稳转换和有效实施给予了充分肯定。IASB主席戴维·泰迪爵士还专门致函,赞赏我国财政部过去两年来为保证新准则平稳过渡及严格实施所做出的努力。

欧盟证券委员会(ESC)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欧盟将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

正式决定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之等效,表明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国际趋同及实施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事件?

2006年的2月15号,我国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订的国际趋同协议,此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实现动态趋同

三、外币折算中折算方式选择平均汇率如何折算?

外汇折算,折算方式为平均汇率时,取值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平均数。 中间汇率亦称“外汇买卖中间价”。它是不含银行买卖外汇收益的汇率。银行在买卖外汇时,要以较低的价格买进,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从中获取营业收入。

中间汇率常用来衡量和预测某种货币汇率变动的幅度和趋势。 计算公式为: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 2 月度平均汇率=(月度初汇率+月末汇率)/2 季度平均汇率=(季度初汇率+季度内三个月月末汇率之和)/

4 半年度平均汇率=(期初汇率+半年度六个月月末汇率之和)/7 年度平均汇率=(年初汇率+年度十二个月月末汇率之和)/13

四、外币会计折算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时用什么汇率折算?

当企业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和分支机构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时,在将企业的境外经营通过合并报表、权益法核算等纳入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时,需要将企业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以企业记账本位币反映。

  实收资本 按 业务发生时的即期汇率确定入账,而不是合同规定的   资本公积 按 业务发生时的即期汇率确定入账。  盈余公积是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进行外币报表的折算时,利润表项目按业务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在实际工作中,多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因此,盈余公积也应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折算,因为净利润的产生是在一年中不断积累的。  未分配利润 要根据 净利润、派发的现金股利、提取的盈余公积确定。  由于资产负债表不同项目采用的折算汇率不同,在折算过程中会产生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作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列示。而每年折算差额的变动则构成其他综合收益,在综合收益表中列示。  外币报表折算差是所有者权益科目未按会计期间的期末汇率折算产生的。

五、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计入什么科目?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计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科目核算的。当企业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和分支机构的记账本位币不同时,在将企业的境外经营通过合并报表、权益法核算等纳入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时,需要将企业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以企业记账本位币来反映。由于采用的折算汇率不同,在折算过程中会产生差额,所以要在“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反映的。

六、外币未分配利润怎么折算?

外币未分配利润折算方法如下: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

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七、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如何处理?

又称外币报表折算损益。外币报表折算损益是未实现损益,它一般不在账簿中反映,只反映在报表中。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处理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作为递延损益处理;二是作为当期损益处理。递延损益处理,是指对外币报表折算的差额不计入当期损益而递延到以后各期,即将报表折算差额以单独项目列示资产负债表全以内,作为累计递延处理。运用现行汇率法折算时形成的折算差额通常采用这一方法。 当期损益处理,是指在利润表中确认折算差额,以折算差额项目单独列示。

八、如何选择合并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年报中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科目的填列方法如下:

1、根据修订后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应用指南,“企业对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其他综合收益)”;2、在准则修订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应并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不再单独列示(包括合并报表格式也应做相应调整)。其中,包含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中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仅包含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部分,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仍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报。

九、会计报表折算方法?

1.所有资产、负债类项目均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记帐本位币。

 

2.所有者权益类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按“利润分配表”中折算数额列示外,其余均按照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帐本位币。

 

3.折算后资产类项目与负债类项目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合计数的差额,作为报表折算差额在“未分配利润”项目后单独列示。

 

4.年初数按照上年折算后的资产负债表的数额列示。

十、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什么意思呢?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计算方法:

(1)递延处理。

将折算差额列入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

(2)计入当期损益。

将折算差额计入损益,列入利润表。

(3)将折算差额借方发生额,即折算损失,记入损益;将折算差额贷方发生额,即折算收益,加入递延,记入所有者权益。与汇兑差额的对比:

1、两者的产生方式不同。

外币业务汇兑损益是在交易过程中或在期末采用现行汇率对外币项目进行折算产生的,而外币会计折算差额是在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中产生的。

2、两者包括的损益不同。

汇兑损益既可能是已实现损益,也可能是未实现损益;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属于未实现损益。综上所述,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不同于外币业务汇兑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