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
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不仅需要关注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还需要认识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与法律相关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法律责任。没有认真管理和解决这些风险,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声誉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业务崩溃。
常见的法律风险
下面将介绍一些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
- 雇佣法律风险:企业在招聘、雇佣和解雇员工过程中,可能面临雇佣歧视、劳动纠纷、违反劳动合同等法律风险。
- 合同法律风险:签订合同时,企业需要谨慎考虑合同条款的风险,如合同解释争议、合同违约等。
- 知识产权风险:企业在研发新产品、使用商标、版权或专利时,需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防止他人侵权。
- 环境法律风险:企业需要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废物处理、排污标准等。
- 竞争法律风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遵守反垄断法和不正当竞争法,以防止违反相关法律。
- 隐私法律风险:企业处理客户个人信息时,需要遵守隐私保护法律,以保护客户隐私。
管理法律风险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法律风险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下面是一些理由:
- 保护企业利益:合理管理法律风险可以降低企业可能因法律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时解决法律纠纷,保护企业利益。
- 维护企业声誉:企业面临法律诉讼或违法行为的指控可能导致声誉受损。积极管理法律风险可以保护企业声誉。
- 遵守法律法规:企业是社会成员,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管理法律风险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 预防法律纠纷:通过认真了解法律法规,与专业法律团队合作,可以预防潜在的法律纠纷。
管理法律风险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企业管理法律风险:
- 合规审查:定期进行合规审查,确保企业的业务活动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 建立法律团队:企业可以聘请专业律师团队,提供法律咨询和解决方案。
- 员工培训:加强员工法律意识培训,使员工了解法律风险,并知道如何处理法律问题。
- 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合同条款的合规性和风险可控。
- 风险保险: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考虑购买适当的商业保险,以应对潜在的法律风险。
- 紧密关注法律变化:法律法规经常发生变化,企业需要及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业务活动。
结论
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了解并管理这些风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合规审查、建立法律团队和加强员工培训,企业可以降低法律风险并保护自身利益。管理法律风险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一项战略性决策,应得到高层管理层的重视。
二、企业上市有哪些风险上市公司风险分析?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主要是来自市场的风险以及来自创业板自身的风险。首先,主板市场存在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上市公司诚信风险、上市公司盲目投资风险、中介机构不尽职导致的公司质量风险、股票大幅波动风险、市场炒作风险等,创业板市场都会存在,其次是来自创业板自身的风险,由于创业板市场上上市公司规模相对小,多处于创业及成长期,发展相对不成熟,其较主板的风险相对较高。 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上上市公司规模相对小,多处于创业及成长期,发展相对不成熟,以下风险会更为突出:
一是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创业企业经营稳定性整体上低于主板上市公司,一些上市公司经营可能大起大落甚至经营失败,上市公司因此退市的风险较大。
二是上市公司诚信风险。创业板公司多为民营企业,可能存在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市场诚信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如果大面积出现上市公司诚信问题,不仅会使投资面临巨大风险,也会使整个创业板发展遇到诚信危机。
三是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小,市场估值难,估值结果稳定性差,而且较大数量的股票买卖行为就有可能诱发股价出现大幅波动,股价操作也更为容易
四是创业企业技术风险。将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劳务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存在出现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五是投资者不成熟可能引发的风险。我国投资者结构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对公司价值的甄别能力有待提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对创业企业本身的价值估计难度更大,容易出现盲目投资而引致投资损失风险。
六是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带来的风险。目前,包括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勤勉尽责意识不够,由于创业企业本身的特点,如果中介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筛选和监督作用,可能导致所推荐的公司质量不高。
三、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企业领导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企业领导对合同风险缺乏防范意识,没有认识到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等方面支持不够。
二是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权责不分明。大多数企业没有规定严谨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由于缺乏统一的依据,各部门权责不分明,意见很难统一,造成权力大家争、责任大家推的局面。这是企业管理之大忌,最终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隐患。
三是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许多企业合同管理人员思想品德不过硬,文化水平不高,业务不精通,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无法对合同涉及的各项法律问题作出正确判断,无法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是合同管理与相关的管理衔接得不好。合同管理机构与其它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不能够博采众家之长,合同管理与相关的管理相互脱节,造成“1+1<2”的结果。
五是对合同相对方缺乏资质审查或审查不严,对其资质缺乏跟踪调查。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不规范,用词不准确,对合同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在对方违约后,维权意识不强。
六是有些企业合同审批程序复杂,办事拖拉,造成合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签订。
强化企业合同管理的策略强化企业合同管理,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全面合同管理理念。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通过开设法律服务热线,建立法律服务局域网等形式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
四、企业存在哪些安全风险?
各种隐患都有啊。最主要的是火灾和爆炸。然后有中毒的风险,窒息事故也没少发生。高处坠落,触电,辐射,还有被烫伤的,交通事故相对少一些。
五、企业培训存在哪些风险?
企业培训的风险培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外派培训员工的学习效果未达到企业的预期,或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企业不但蒙受经济损失,而且容易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外派培训员工在培训后没有完成约定的服务期就主动离职,企业势必会蒙受经济损失,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培训后员工的离职将成为企业最大的培训风险。
六、买上市债券有没存在企业倒闭亏掉本金风险?
有这可能性,但在国内,可能性极小,因为在国内发行债券的企业和公司,都是千里挑一选出来的,相关部门在发行前都会祥细审查。
当然有些债券存续期长,市场又是千变万化,企业也是人在管理,亏损倒闭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债券的得偿是比较高的,破产清算是先于股东。所以选择大型国企的债券,有担保的,安全性最高。不过,风险与收益是反向的,安全性越高的收益是最低,同时企业和公司债的利息是要扣除20%利息税,因此对于一些个人投资者来讲,买债券不如存银行。这也说明上市债券交易量低于股票和基金。七、关联企业交易存在的风险与问题?
在关联企业的交易中,往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都会存在一些无偿服务或交易的业务,如母公司代子公司员工缴纳的社保或住房公积金、母公司给子公司员工发放奖励、母公司无偿给子公司提供办公场所、将资金无偿提供给子公司使用等。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八、开办企业存在哪些风险?
开办企业与干个体户是完全不同的,即使你生意不错,也可能面临倾家荡产。很多风险是你在当企业主之前想不到的。
1、企业员工工伤风险。并不是员工在你企业里受伤才算工伤,他在上下班路上出点事也算工伤,企业也要负责。
这真是防不胜防。除非你的企业足够大,员工吃喝住都在企业里,但这是一般小企业不可能办到的。
2、税务风险。企业经营中会有很多开支,在现实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能有发票的。这就导致你产出100元,成本明明是80元,可交税时却得按20元的成本交。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3、如果抽逃注册资金,可能在秋后算账时坐牢。你企业做不大还好,一旦做大了更是悔不当初,但这却是没有任何办法弥补改过的。
4、政策环境的风险,这是完全无法预料的最大的风险。
比如你开一个养猪企业,5年前会因粪便没有无害化处理或养殖规模不够大,不符合产业规划而被关闭。
再比如你办企业所用的厂房,可能在你企业成立后一年就面临了拆迁。拆迁补偿款是属于房东的,你的损失只能自己认。
5、因产品质量引发的后续风险。
假设你开的是食品厂,有人吃了你卖出去的东西出人命了,这时候第一责任人一定是企业。
开企业与摆摊不同,如果是摆摊,你做完就卖了,全过程可控。 但是企业卖出去的食品会经过几道经销商,有可能质量问题就出在这些环节。比如老鼠在易拉罐瓶口撒尿,消费者如果拉开易拉罐后直接对着嘴饮用就会出事。
但是在这些问题查清之前,企业就得承担责任;如果查不清,那更得担责。
类似的不可预见风险还有很多,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在监管部门维护员工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时都处于弱势地位,否则情理上说不过去。
最后一个大家不愿考虑的风险:企业倒闭后的连带风险。
按照法律,注册资金是企业倒闭时最大的负责范围。但现实中,只有大企业破产后债务可以一笔勾销的,如果是小企业,债主们一定会天天找到你家里要债。
干企业不易,如果启动资金满打满算勉强够,那最好别干。
九、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引言?
我们了解到企业并购融资风险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并购中的权益融资风险、并购中的债务融资风险 和并购中的混合融资风险 。每一种风险都有其自身特点,我们只有了解了才能找出应对之策。
我国企业并购可选用的融资方式十分有限,主要有发行股票,股权协议筹资,发行债券,贷款以及无偿划拨等情况.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融资渠道狭窄,单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融资工具;并购融资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并购后的资金再注入缺少.
十、企业涉诉案件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一、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民事诉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起诉、应诉、举证、代理、回避、诉讼时效、管辖等,在企业的各类诉讼中,与企业日常运营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导致企业承担不利诉讼后果风险最多的也是民事诉讼。
1.关于起诉与受理。
民事诉讼中的起诉,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民事主体在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其他民事主体发生争议时,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获得法院的司法救济,依法作出裁判的行为。起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案件决定立案审理,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诉讼行为。
在起诉和法院受理阶段,企业应注意防范以下风险:
⑴避免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此种情况下的起诉,人民法院不会受理,即使受理也会驳回起诉。
⑵避免诉讼请求不适当。此种情况下,可能无法获得法院的支持或因诉讼标的额而多付诉讼费用。
⑶避免逾期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超过人民法院许可的期限或者法定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审理。
⑷避免超诉讼时效。当事人在诉讼时效届满后提起诉讼的,如果其没有合理理由,其诉讼请求得不到支持。
⑸避免诉讼主体不适格。在审判程序开始之后,法院发现当事人不适格的,会裁定驳回起诉。
⑹避免逾期交纳诉讼费。当事人起诉,不按时预交诉讼费,或者提出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用未获批准,但仍不交纳诉讼费用的,法院将会裁定按自动撤回起诉处理;当事人提出反诉,不按规定预交相应的案件受理费,法院将不会审理。
2.关于应诉与答辩。
企业接到了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就说明已经涉诉,企业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和法院的指示,积极应诉,同时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合理的应诉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签收法院送达的各种诉讼文书;⑵企业委托代理人代为诉讼;⑶提交答辩状;⑷收集、提交证据;⑸按时参加庭审;⑹裁判文书出来以后,如果不服,在指定的期限内上诉或申请再审。
答辩就是针对原告或者上诉人的诉讼(上诉)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进行反驳与辩解。答辩内容要尊重案件事实、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紧扣争议的焦点、要科学地运用反驳和立论的方法。
在应诉与答辩阶段,企业应注意防范以下风险:
⑴避免超期提出管辖权异议。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限是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按时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处理。
⑵避免超期提出反诉。被告提起反诉的,最好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超期提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可以另行起诉。
⑶证据的提供。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的,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在延期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⑷申请延期审理。被告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有延期审理的理由,应当向法院提交申请。可以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一是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二是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三是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出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四是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3.关于诉讼保全。
诉讼保全是指法院审理案件时,在作出判决前,为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变卖财产,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申请对财产作出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将来判决生效后能得到顺利进行。具体措施一般包括查封、扣押、冻结。在诉讼保全阶段,企业应注意防范以下风险:
⑴避免保全后不起诉。采取诉前财产保全后,未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或在保全后申请撤诉,被诉企业可能因此转移财产。企业如果确定不起诉,必须与债务人落实还款计划及有效的担保措施。在人民法院解除财产保全措施后,仍要继续加强对债务人财产的监控,防范债务人拖延时间,转移财产逃债,一旦出现不利情况,应立即起诉,并申请采取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措施。
⑵避免保全措施不当。针对不同的被保全财产,采取相应的财产保全措施。财产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债权人在申请财产保全措施时,应针对动产或不动产等具体财产的性质、属性等,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
⑶避免超标的查封。保全申请人申请保全财产数额较诉讼请求数额过多,可能不被受理或因此给被申请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
⑷避免续封不及时。原财产保全查封到期后,企业没有及时申请续查封,极易致使原查封财产流失。
4.关于庭审。
开庭审理,是案件审判的中心环节。为了有效地准备或者进行诉讼,企业应当了解开庭审理的主要过程。开庭审理大致分成庭前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评议、宣判等几个阶段。企业在参加庭审的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以下风险:
⑴避免忽视申请司法人员回避权。在参加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如发现司法人员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应及时申请相关人员回避。
⑵避免证人不到庭作证。提供证人证言的,证人需亲自出庭作证,否则会导致证言效力降低,甚至不被法院采信的后果。
⑶避免原告不到庭。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人民法院将按自动撤回起诉处理。
⑷缺席审理。被告无正当理由未到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将缺席审理,缺席者丧失申辩和质证、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5.关于上诉。
上诉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这是我国审级制度决定的。当事人行使上诉权,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提起上诉必须是享有上诉权或可依法行使上诉权的人;第二,提起上诉的对象必须是依法允许上诉的判决或裁定;第三,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第四,必须递交上诉状。上述四个条件,需同时具备。企业决定提起上诉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⑴上诉时间。对一审判决、裁定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上诉的,则一审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将承担丧失上诉权的风险。⑵撤回上诉。上诉人在上诉后因其他原因撤回上诉,法律后果一是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二是当事人丧失了对本案的上诉权。建议在撤回上诉前应考虑各种可能,确因双方协商一致的,可以要求法院出具调解书。
二、在商事仲裁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时合理解决民事纠纷的需求,我国建立了多元化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其中包括和解、调解、仲裁(本文所述仲裁仅指商事仲裁)及民事诉讼。
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第三者就纠纷居中评判是非,并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纠纷解决制度、方法或方式。仲裁的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仲裁以当事人协议一致为前提。其次,仲裁非国家裁判行为,与法院对民事案件的裁判在性质上截然不同。同时,虽然国家承认仲裁裁决具有与法院判决同等效力,可以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但国家享有对仲裁的监督权。再次,仲裁的事项应当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的部分民事权利和财产权利。最后,仲裁裁决一裁终局。
1.关于仲裁协议。
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协商、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裁决的书面文件,是申请仲裁的必备材料。
避免没有仲裁协议。合同中如没有列明通过仲裁程序解决纠纷,双方也没有另外达成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避免有仲裁约定但选择向法院起诉。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或有仲裁的条款,但在纠纷发生后,一方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此种情况下,存在法院不受理或受理后予以驳回起诉的风险。作为起诉一方的企业,如果存在仲裁约定,应谨慎选择向法院起诉,避免徒增费用和时间。作为被诉方,如不想通过法院解决纠纷,可以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要求人民法院驳回起诉。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可以继续审理,会被推定为默示司法管辖。
避免因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而使仲裁协议无效。企业在确定通过仲裁解决纠纷前:应了解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范围;不能与无民事行为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仲裁协议;应书面约定仲裁,避免以口头方式订立仲裁协议;选择存在的仲裁机构,如仲裁机构不存在,仲裁协议无效;仲裁协议的裁决事项可确定,有的仲裁协议规定,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提交某仲裁机构仲裁,如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这种协议因违背了仲裁终局性原则而无效。
避免仲裁协议瑕疵。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或者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对此约定瑕疵又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避免仲裁机构选择的随意性。仲裁委员会应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双方确实有意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可以选择双方都可信赖的第三地仲裁机构。
2.关于选择仲裁员。
在仲裁制度中,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当事人享有选择仲裁员的权利,仲裁庭的组成人员由当事人双方在仲裁机构聘任的仲裁员名册中选定。企业在选择仲裁员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⑴选择自己信任的仲裁员;⑵选择熟悉与纠纷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仲裁员;⑶当事人尽量选择仲裁机构所在地或就近地区的仲裁员;⑷避免选择符合法定回避条件的仲裁员;⑸遵守仲裁员选定的期限。
3.关于一裁终局及救济途径。
一裁终局,即裁决一旦作出,就发生法律效力,并且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是不可以就同一纠纷再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或向法院起诉的,仲裁也没有二审、再审等程序。法律规定对仲裁的司法救济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予执行,二是撤销仲裁。
三、在强制执行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诉讼有风险,执行亦有风险。作为企业,不能忽略在执行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在强制执行中的法律风险包括:
⑴企业作为申请执行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后,由于被执行人住址不明、没有履行能力或其他不宜强制执行的客观情况而被法院裁定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因而存在不能实现自身权利的可能性;
⑵企业作为被执行人,拒绝履行或不能履行有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应负义务,而被法院强制拍卖、变卖、划拨属于企业的资产,甚至被列入失信企业的“黑名单”,拒绝履行情节严重的,责任人还有可能存在被拘留等其他不利措施;
⑶企业作为案外第三人,存在财产被错误执行或存在拒绝协助执行义务而导致的法律风险。
1.关于申请执行人。
申请执行条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应当符合以下条件:据以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生效法律文书具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继承人、权利承受人;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已经届满,义务人仍未履行的;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
申请执行的主体。申请执行的主体是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该权利人可能是审判程序中的原告,也可能是被告,还有可能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申请执行的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5条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2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2.关于被申请执行人。
被执行人的权利与义务。作为被执行人,企业在案件执行期间有如下权利和义务:
⑴被执行人应在收到人民法院执行通知书后,按指定的履行期限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⑵被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如实申报财产状况,如故意隐匿不报或申报不实,应予以罚款、拘留;
⑶被执行人不得隐匿、转移、变卖、损毁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及证据材料,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保管的财产及证据材料,不得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不得擅自撕毁法院张贴的公告及封条,不得在法院查封、冻结的财产上再设定其他权利,否则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⑷对必须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的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进行拘传;
⑸在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查封、扣押、搜查等措施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