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9时,中华环保联合会诉德州振华玻璃厂污染一案将在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第十一审判庭开宏尘庭审理。这是2015年3月19日,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因长期超标排污污染大气,遭到环保部主管的环保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起诉,索赔2820万元。也是当年新环保法实施后,首个针对大气污染行为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近日,在2015年被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环保公益诉讼后停产的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开始拆除部分设施,不少厂房已经拆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事件回顾:》》》
齐鲁晚报2015年3月20日报道》 3月19日,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因长期超标排污污染大气,遭到环保部主管的环保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起诉,索赔2820万元。这是今年新环保法实施后,首个针对大气污染行为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索赔款项用于德州大气污染治理
3月19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向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诉状。在民事起诉状上,这家由环保部主管的环保组织提出五点诉讼请求,包括要求德州晶华停止超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增设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赔偿因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损失2040万元,以及因拒不改正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造成的损失780万元,合计2820万元。赔偿款项支付给地方政府财政专户,用于德州市大气污染治理。
对于总额接近3000万元的索赔,中环联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兼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表示,这是根据德州晶华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投入及运营成本计算得出。蔽孙禅根据公开资料,被告企业有几条生产线没有安装治污设施,省下的钱约有2000多万元。“相当于他们以牺牲环境代价赚的钱,要让他们拿出来。”另一部分则是根据新环保法针对拒不改正的污企“按日计罚”规定计凯帆算,以每天10万元基数计,从1月1日到3月19日。
此外,诉状详细列举德州晶华长期“顶风作案”、持续超标排污的行为。马勇表示,立案过程顺利,德州市中院立案庭并未拒绝受理,表示要研究一下报告,目前尚未有反馈。
附近居民晚上不敢开窗,窗台上尽是黑渣
20日,德州轻度雾霾。在德州市德城区湖滨南大道一侧,身处繁华闹市的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有些扎眼,这家生产玻璃产品的企业厂区里,轰鸣的机器噪音中大型运输车进进出出,席卷半空的黄色烟尘散发着刺鼻气味,与四周大批的新兴住宅建筑群格格不入。厂房里高耸的两根烟囱冒着滚滚烟尘,一根排出黄色烟尘,一根冒出白色烟尘,随着春风漫卷开来,慢慢飘往南部的住宅小区。
“日夜不停地排烟,烟有时是黑的,晚上都不敢开窗户,窗台上全是一层黑色的渣渣。”家住联兴·兴和湾社区的居民李丽红告诉记者。
振华小区是晶华集团的职工住宅区,厂区和住宅区只隔着一层铁栅栏,这里也是受烟尘污染最严重的小区,走出楼道门的居民一抬头就是漫天烟尘,甚至都能听到厂房车间里装卸碎玻璃的声音。小区里的年轻人多是盼着早日搬离,不过不少老年人却习以为常。
陈公庄园是另一个距离德州晶华不远的住宅区。社区卫生室的王医生说,每年到了冬春季节,各个住宅区里患呼吸道疾病的人都不少,超标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肯定没有好处。“现在有很多来买医用防护口罩的居民,我都会免费送一个,就当是为环保尽自己的一分力。”
屡查屡罚屡超标,APEC期间也没停产
事实上,德州晶华是当地空气污染治理的“老大难”。
早在2013年9月,德州市政府就曾下发106号文件,明确要求晶华集团振华玻璃厂限期整改,安装除尘设备。截至目前,玻璃厂2号、3号线两个烟囱仍长期超标外排污染物。
去年10月,环保部公开点名批评包括德州晶华在内的多个企业,在北京APEC期间未落实空气质量保障方案。记者了解到,APEC会议期间,德州晶华并未停产,只减产了30%。
今年3月9日,德州市环保局回应网友曝光德州晶华在线监测数据超标时称,省环保厅、德州市环保局分别对该企业挂牌督办,先后给予该公司3次顶额10万元行政处罚和加征排污费的基础上,市环保局将再次对该公司实施处罚并限产治理,并派驻一名环保直属分局副局长住厂督办整改。
3月20日上午,记者致电德州市环保局,分管大气的污防科科长张培勇回应,“德州晶华超标排污不是一天两天,有两年了,办了很多次了,都没办成。”3月18日德州环保局监测到的数据显示,德州晶华氮氧化物浓度为2781毫克/立方米,超标4.56倍。
张培勇说,“把问题拿到公开层面,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非常好。我们也很期待这起案件能起到实质作用。能搬迁就搬迁,不能的话至少也停产一段时间,上齐环保设备。”
企业曾表示要搬迁,至今没下文
德州晶华集团安监处一名负责人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已经按要求进行整改,但还没整改完成。去年投入了近3000万元,把除尘脱硫安装上去了,而脱硝装置还需要2000多万元,还没完成。“我们也不愿意排放,但现在平板玻璃这个行业,经济不好,企业也挺困难,压力挺大。整改也得有个时间,资金上我们还得想法子贷款。”
据本报记者此前获得的信息,德州曾试图将企业迁出市区,迁往天衢工业园。早在2014年7月,德州晶华副总安吉文曾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计划和中国建材合作,搬迁前期的调研审计工作都结束了。
然而至今没有启动搬迁计划。3月20日下午,记者试图再次联系德州晶华相关负责人,却被多方推诿,始终没有正面回应。
据德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德州晶华并非当地纳税大户,但是在银行有四五亿元贷款,由德州多家支柱企业联合担保,“如果晶华倒闭,资金链断裂,对当地经济影响不小。”该人士表示,企业目前确实面临资金困难问题,还拖欠了员工几个月工资。
中国环境报
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山东晶华集团涉嫌大气污染行为提起公益诉讼
3000万元赔偿是怎么算出来的?
◆记者刘晓星
中华环保联合会日前向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诉状,对德州晶华集团振华玻璃有限公司涉嫌大气污染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索赔额度近3000万元。记者从中华环保联合会获悉,这起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第一起针对大气污染行为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3000万索赔依据是什么?
包括超标排放污染物和拒不改正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造成的损失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勇告诉记者,此次中华环保联合会提出了具体的诉讼请求:要求法院判定被告立即停止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增设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公开赔礼道歉;由被告承担诉讼、鉴定、律师费等支出。
近3000万的索赔依据是什么?马勇说,3000万的索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州晶华集团振华玻璃有限公司赔偿因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损失2040万元;二是因拒不改正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造成的损失780万元,两者相加合计近3000万元。诉状请求赔偿款项支付至地方政府财政专户,用于德州市大气污染的治理。
今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公布。在马勇看来,新《环保法》实施第一次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司法解释》详细规定了如何进行公益诉讼。这增加了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振华玻璃有限公司的诉讼信心。
马勇介绍说,递交诉状过程较为顺利,并未被立案庭当场拒绝,“他们说要研究报告一下,走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法院在收到诉状后,要在7个工作日内给出是否受理的答复。
据了解,就目前披露的公开信息来看,大气污染类型的公益诉讼案件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很难去定性、定量地鉴别究竟一家企业的排放对空气污染贡献有多大,很难鉴定评估污染损害。
《司法解释》第二十三条规定,生态环境修复费用难以确定或者确定具体数额所需鉴定费用明显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结合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范围和程度、生态环境的稀缺性、生态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防治污染设备的运行成本、被告因侵害行为所获得的利益以及过错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参考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意见、专家意见等,予以合理确定。
马勇介绍说,《司法解释》给予了一条创新的出路,即根据《司法解释》第二十三条,如果难以进行生态损害评估的,可以通过企业运营成本进行核算,而根据公开资料,被告企业有几条生产线没有安装治污设施,换算加起来大约有2000多万元。
此外,他们此次也尝试通过比照按日计罚的行政处罚,对企业屡禁不止的行为提出惩罚性赔偿780万元。
“相当于这些钱是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节省下来的,成了他们赚的钱,所以企业至少应该把这个钱拿出来。”马勇说。
诉讼有何标杆意义?
用运营成本折算方式量化大气污染相关损害,通过诉讼监督执法
长期以来,大气污染类型的公益诉讼案件较少,一名环保法学界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很难去定性、定量鉴别究竟一家企业排放污染物对雾霾的贡献有多大,很难鉴定评估污染损害。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根据新《环保法》和《司法解释》,法院可以认可原告通过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成本的方式计算损害赔偿费用,因为像大气污染、雾霾之类的案件,很难通过科学模型的方式得出确定的污染损害结果,而用运营成本折算的方式可以量化大气污染相关损害,对违法者形成制裁。
在司法实践上,中华环保联合会起诉讼德州晶华集团振华玻璃有限公司或许可以为大气污染类型的环境公益诉讼闯出一条新路。
马勇认为,公益诉讼的特点在于最终赔偿金额并非唯一目的,而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对行政机关执法起到补充乃至于监督和倒逼的作用。
据了解,针对德州晶华集团污染问题,德城区政府、晶华集团主要负责人将立即组织停产治理。
3月9日,德州市环保局曾通过媒体对外发布信息:为消除德州晶华集团振华玻璃有限公司污染影响,在前期山东省环保厅、德州市环保局分别对企业挂牌督办,先后给予公司3次顶额10万元行政处罚和加征排污费的基础上,德州市环保局将再次对公司实施处罚并限产治理,并派驻一名环保直属分局副局长,驻厂督办整改。
3月20日,德州市长杨宜新、副市长孙开连约谈了德城区政府和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要求企业务必于3月底前完成整治;4月1日起,如仍不能达标排放,由德城区政府依法下达停产整治通知书,实施停产整治;德城区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与晶华集团共同研究制定停产后有关问题化解方案。
■案情回顾
长期违法排污
为何拒不改正?
德州晶华集团振华玻璃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品制造的企业。其主要产品为浮法玻璃,原有浮法玻璃生产线3条,1号线已于2011年全面停产,2号线、3号线因玻璃生产特殊工艺要求及冬季供暖,一直继续生产。
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虽已投入资金建设了两线脱硫除尘设施,但2号线、3号线脱硝设施至今未建设,2号线污染治理设施建成未投运,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未符合要求的情况下,被告即进行投产,致使2号、3号线两个烟囱向大气长期超标外排污染物,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
据了解,德州晶华集团振华玻璃有限公司,曾多次因排污被当地环保部门处罚,并被环境保护部点名批评。
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前,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10月20日~25日,派出15个督查组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6省(区、市)的24个重点地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一阶段督察,多个企业因排放超标等问题被点名批评,其中就包括本案的被告。
2014年11月,山东省环保厅对包括被告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在内的11家企业的严重环境违法问题进行立案处罚,被告由于超标排污被处罚10万元,其中一条生产线进行停产治理。
中华环保联合会认为,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无视国家环保和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长期违法持续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性质恶劣,后果严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13年9月,德州市政府就曾下发106号文件,明确要求晶华集团振华玻璃厂限期整改,安装除尘设备。截至目前,玻璃厂2号、3号线两个烟囱仍长期超标外排污染物。
根据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公示的庭审信息显示:6月24日上午9时,中华环保联合会诉德州振华玻璃厂污染一案将在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第十一审判庭开庭审理。这是2015年3月19日,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因长期超标排污污染大气,遭到环保部主管的环保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起诉,索赔2820万元。也是当年新环保法实施后,首个针对大气污染行为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近日,在2015年被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环保公益诉讼后停产的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开始拆除部分设施,不少厂房已经拆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事件回顾:》》》
齐鲁晚报2015年3月20日报道》 3月19日,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因长期超标排污污染大气,遭到环保部主管的环保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起诉,索赔2820万元。这是今年新环保法实施后,首个针对大气污染行为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索赔款项用于德州大气污染治理
3月19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向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诉状。在民事起诉状上,这家由环保部主管的环保组织提出五点诉讼请求,包括要求德州晶华停止超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增设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赔偿因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损失2040万元,以及因拒不改正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造成的损失780万元,合计2820万元。赔偿款项支付给地方政府财政专户,用于德州市大气污染治理。
对于总额接近3000万元的索赔,中环联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兼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表示,这是根据德州晶华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投入及运营成本计算得出。根据公开资料,被告企业有几条生产线没有安装治污设施,省下的钱约有2000多万元。“相当于他们以牺牲环境代价赚的钱,要让他们拿出来。”另一部分则是根据新环保法针对拒不改正的污企“按日计罚”规定计算,以每天10万元基数计,吵升从1月1日到3月19日。
此外,诉状详细列举德州晶华长期“顶风作案”、持续超标排污的行为。马勇表示,立案过程顺利,德州市中院立案庭并未拒余清绝受理,表示要研究一下报告,目前尚未有反馈。
附近居民晚上不敢开窗,窗台上尽是黑渣
20日,德州轻度雾霾。在德州市德城区湖滨南大道一侧,身处繁华闹市的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有些扎眼,这家生产玻璃产品的企业厂区里,轰鸣的机器噪音中大型运输车进进出出,席卷半空的黄色烟尘散发着刺鼻气味,与四周大批的新兴住宅建筑群格格不入。厂房里高耸的两根烟囱冒着滚滚烟尘,一根排升毁老出黄色烟尘,一根冒出白色烟尘,随着春风漫卷开来,慢慢飘往南部的住宅小区。
“日夜不停地排烟,烟有时是黑的,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模升宴笑斗多次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旦银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后仍未改正,原告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的“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对其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