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乌海什么资源可以用来创业

285 2023-10-15 02:54 admin

改革开放以来,乌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十五”期间,乌海高载能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新的资源转化格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个经济上发展迅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局面,正吸引着八方来客。

乌海的成立始于煤炭资源的开发,而煤炭资源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乌海地区只有几家旧中国时西北军阀马鸿逵留下的地方小煤窑。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特别是包钢创立后对煤炭、煤焦的需求,这里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

这年10月,为保证包头钢铁公司生产对煤炭的需要,内蒙古党委和政府要求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集中力量大搞煤炭生产。其时,正值全民总动员“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年代,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黄河西岸,卓子山下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建设场面。当时,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抽调巴盟和包头矿务局的一大批干部和技术骨干来到乌达组成了乌达矿务局,先后动工新建了黄白茨煤矿,苏海图煤矿、五虎山煤矿、改造扩建梁家沟煤矿、教子沟煤矿,1963年至1970年陆续建成投宴运顷产或局部投产,设计能力年产366万吨,1975年实产原煤301万吨。

与此同时,由国家煤炭部协调,从黑龙江省鸡西煤矿等地调配整编的建井处、综采队以及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了隶属于伊盟的海勃湾,成立了海勃湾矿务局的前身——卓子山矿务局。1959至1970年陆续新建或改扩建平沟煤矿、旧洞沟煤矿、老石旦煤矿、公务素煤矿、公务素露天煤矿、设计能力277万吨,1975年实产原煤125万吨。此外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均为县级市)还新建或改建红旗煤矿和摩尔沟煤矿。

与煤炭资源大开发同时进行的其它企业建设项目也在进行之中。1958年10月,由国家投资建设的西卓子山水泥厂动工兴建,1971年10月1日,一、二号窑开始试生产;1958年9月,包刚石灰石基地从山西朔县洪涛山转到卓子山矿区卡布其,并于第二年开始建设,年设计生产能力150吨石灰石;1958年伊盟开始对甘德尔铅矿进行开发。经过“边找矿、边生产”“土 法上马、土洋并举”的2000 人100多天苦战,硬是用镐头、铁锹生产出2780吨铅砂和70吨铅矿,并用小土炉炼出粗铅45吨。1975年生产铅纯金属383.5吨,锌纯金属628.09吨;1969年5月,由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海勃湾投资300万元兴建一座小型平板玻璃厂。这就是后来的海晶玻璃集团和蓝星玻璃集团的前身。

从1958年开始,乌海地区相继兴建起了海勃湾民用陶瓷厂、海勃湾市砖瓦厂、灰砂砖厂、乌达砖瓦厂、乌达耐火材料厂、海勃湾建陶厂、乌悄弊达市水泥厂等一批建材企业。

在煤炭资源深开发和建材企业兴建的过程中,1964年,根据中央关于开发三线建设晌陆备战的指示,自治区决定在海勃湾地区卓子山区建立能生产轻型武器的军工企业。1965年4月,内蒙古第一、第二、第三军用机械厂以及配套的工具制造厂、机床大修厂、木件生产厂、铸锻厂等企业开始动工兴建,7 个军工企业到1984年,累计投资4335.5万元,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97人。

当年,伴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兴建的这些企业,成为乌海建市前的工业雏形。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出现,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管理上的协调,1976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乌达和海勃湾合并建立乌海市。乌海市的成立对乌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年人口不过20万的乌达和海勃湾地区,经过建市的以后近30 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座初具规模、工业基础完备的新兴城市。这座40多万人口的城市,已经形成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型产业。推行市场经济以后,尽管这里当年创办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先后破产转型,被甚至兼并或重组改造,但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批以资源转换为重点的载能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乌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乌海的工业产值实现300多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亿大关,是建市初期的10 多倍。

[编辑本段]

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乌海正以自己独特的经济优势,优惠的配套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国内外的企业家前来这里投资兴业。目前,乌达工业园区、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和海南西来峰工业园区,入住的上百家企业中,有60%以上是外地投资者。这些企业借助乌海煤电资源充足的能源优势,生产煤炭深加工产品,为延伸资源产业链大胆实践着。乌海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实现着工业强市的宏伟蓝图。

乌海的文化是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城市的建立而发展兴盛起来的。因此,与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相比,乌海的文化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移民文化和新兴的城市文化相结合的色彩。

从大文化的范畴审视乌海,这里最具特点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经济中占绝对比重的工业,遍布全市的大中小型企业以及从业者一半以上的企业职工,使得当地的文化构成上,企业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承包、转制、兼并、破产、重组形成的企业文化,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特色鲜明,并且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共有的一种企业精神:创业、争先、奉献。

乌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源源不断来到这里创业安居,给这里带来了原居住地的文化和习俗,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因此,乌海尽管没有自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也没有自己普遍使用的方言,甚至没有固有的地域性传统习俗,但文化融合能力却非常强大,不保守,不排外,不墨守成规;任何新生事物都可以在这里生根开花,任何新观念都可以在这里被接受。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没有地域局限,不受传统束缚的文化特征——勇于创新,善于吸收,多元并存。

伴随着乌海市的成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城市的各种文化开始孕育、发展,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结合了乌海的地方特点在去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而这几年兴起的社区文化、老年文化、群众性的演唱文化又渐成时尚,并且打着鲜明的乌海烙印。企业文化、移民文化、城市文化相互交融,衍生出的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地文化。比如乌海独树一帜的书法文化,就是这一特征的最好体现。

发端于煤矿企业,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文化,经过20多年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成为乌海闻名区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外地人一提起乌海,首先想到的是这里的书法文化。从未到过乌海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对乌海的书法艺术有着很高的评价。目前,乌海拥有10多位中国书法协会会员,100多位内蒙古书协会员,近4000名书法爱好者,这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少见的。

书法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能在乌海这样一个建市不过30年的城市里得到普及和提高,决非偶然。她与煤炭企业职工豪放的性格,移民人口文化上的多元融合和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书法之外,在文学艺术的其它方面,如文学、绘画、摄影等方面,乌海也自己城市的特点。

始于60年代煤炭资源开发,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乌海文学事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在他们勤奋工作的同时,也在文学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煤矿工人作家、教师作家、领导干部作家。他们以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文学形式,呕歌生活;刻画人生。他们是建设者,同时也是文学的爱好者;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乔澍声的小说、尹君的诗歌、张志升的儿童文学、孙甲的杂文、郑达的文艺评论风格独特,哙炙人口,在当地乃至自治区都较有影响,是乌海老一代作家的代表。而近些年涌现出的文学新人更是成果斐然。其中,青年女作家包丽英创作的功史长篇小说《纵马天下——我的祖先成吉思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为乌海的文学创作树立了新的高度。

与文学创作同样繁荣的是乌海的绘画和摄影艺术。这两个艺术门类爱好者众多,其中不乏造诣深厚的本地名家,国画家靳文艺、王章一、李福祥、白占荣,油画家党祥、张德育等自成风格,不断有新作问世。其中,王章一去年夏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画展,成为乌海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唯一一位乌海籍画家。他的作品,风格隽永,富予创新,题材均取自乌海和西北地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被称为最耗费财力的贵族艺术的摄影艺术,近些年在乌海迅速普及。目前,全市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内蒙摄协15人,乌海摄协40余人。爱好者估计有1000多人。其中邱志远、明钢、金解放、康小林、杨慧远等人的摄影艺术功力深厚,风格各有所长,摄影协会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展览。

此外,乌海的传媒文化近年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市有日报、晚报、电视报、海勃湾矿工报等四家平面媒体;有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台各一家,广播电台和调频立体声广播各一家。这些传媒逐渐引入竞争机制,努力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上作文章,成为引领全市舆论导向的重要阵地。

2008年乌海市被纳入全国相对发达地区。这是号称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调查结果。

经过两年多调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完成了全国首次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工作,并于日前揭晓结果。在此次接受调查的318个地市州盟中,相对发达地区有38个,接近总数的12%。其中,内蒙古的包头市、乌海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被纳入相对发达地区,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位列中等偏上地区。

据了解,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采用人口、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地区发展和财政统筹五大类22个公开客观数据,将指标分为居民富裕集合(居民收支类、公共服务类)和统筹发展集合(地区发展类、财政统筹类)。此次监测评价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要调控手段,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和类型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确定基本的保障性等级标准,并进行保障性财政转移支付,消除绝对落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