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科学技术奖?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截至2021年11月,共有3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二、中国科学技术奖排名?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五个奖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至今,共有33人
三、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
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是为了表彰在稀土科学技术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体所设立的一项荣誉奖项。稀土元素在现代科技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稀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进行认可和奖励,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奖项设立背景
稀土元素是指具有特殊电子结构和能带特征的独特化学元素。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稀土元素在高科技、材料、能源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提速,中国在稀土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团队在稀土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应运而生。
奖项设置与评选标准
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分为个人奖和团体奖两个类别,每个类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评选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在稀土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
在稀土科技创新应用方面的成果;
-
在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上的重要贡献。
评选工作由中国稀土协会主办,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评审委员会将根据候选人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通过专家讨论和评审程序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奖项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旨在提高我国在稀土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稀土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该奖项的设立不仅对于激励和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和技术团队在稀土领域取得创新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整个稀土产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稀土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稀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优势。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通过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与颁发,进一步提高国内稀土科学技术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稀土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这也为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稀土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鼓励作用。通过激励创新、提高科研水平,推动我国稀土产业的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国稀土产业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地位。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的发展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稀土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中国科学技术奖名单2021?
2020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于2021年11月3日正式举行,顾诵芬院士和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历年科技奖励大会的重磅奖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开始颁奖至今已经有35名科学家获奖。
今年的获奖者顾诵芬1930年2月4日生,江苏苏州人,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是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著名飞机设计专家,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歼8Ⅱ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奠定了我国的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动力设计的基石,为大飞机飞上蓝天提供决策支持。
今年的获奖者王大中出生于1935年3月2日年,河北省昌黎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是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主要设计者,为我国的核电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六、中国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00年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籼型杂交水稻发明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征镒,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光宪,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谷超豪,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郑哲敏,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2014年于敏,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屠呦呦,女,药学家;赵忠贤,物理学家。
2017年王泽山,火炸药专家;侯云德,病毒学家。
2018年刘永坦,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钱七虎,岩石力学和防护工程专家。
2019年黄旭华,核潜艇专家;曾庆存,大气科学家。
七、中国六大科学技术奖?
1、中国科学院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据201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7人,化学部133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5人,地学部13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0人,技术科学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2、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表彰“两弹一星”事业的23位卓越的科学家而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的奖章。
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
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4、八一勋章
八一勋章,是由中央军委决定、中央军委主席签发证书并颁授的军队最高荣誉,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一般每五年授予一次。
5、改革先锋
改革先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授予的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2月18日,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公布,《感动中国》还向四十年来的 “改革先锋”表达了特别致敬。
6、人民科学家
人民科学家,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的国家荣誉称号。
八、中国十大科学技术奖?
国防领域
1、 王小谟 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201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程开甲 著名物理学家,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 于敏 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 刘永坦 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长年致力于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研究,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201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 钱七虎 著名防护工程专家,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创建了中国防护工程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立下不朽功勋。201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 黄旭华 著名核潜艇专家,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开创人之一,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卓越贡献。201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医学领域
1、吴孟超 肝脏外科学家。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王忠诚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王振义 血液学专家。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屠呦呦 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侯云德 著名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包括2009年中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201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物理领域
1、黄昆 世界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谢家麟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5年回国开展加速器研究,他带领团队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201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郑哲敏 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同时,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并建立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201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张存浩 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开拓和引领了我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赵忠贤 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化学领域
1、闵恩泽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他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徐光宪 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王泽山 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创新发展的系列火炸药技术,开启了我国火炸药领域从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征程。201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航空航天领域
1、王永志 我国航天技术专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孙家栋 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师昌绪 著名材料科学家。他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数学领域
1、吴文俊 著名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谷超豪 著名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3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农业领域
1、袁隆平 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李振声 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他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杰出贡献。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计算机领域
1、王选 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他的成果结束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环境和大气领域
1、刘东生 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叶笃正 气象学家。他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对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曾庆存 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首创半隐式差分法,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开创性贡献。201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生物学领域
吴征镒 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70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建筑领域
吴良镛 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201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如今,跨过科学跟跑阶段的中国,已进入了多领域并跑、强领域领跑的大科学时代。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为实现国家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
九、2020中国科学技术奖?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奖项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举办地点 北京
举办时间 2019年11月27日
奖项历程
2019年11月27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会在北京召开。[1]2019年11月2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办函﹝2017﹞55号)的精神,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2019年修订版)》等有关规定,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发布。[2]2019年11月2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发布。[3]
2020年1月3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经研究,决定延期接收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纸质版提名材料,具体接收时间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另行通知。[4]2020年3月24日,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官方网站发布的公告,对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500多项受理项目进行公示。[5]
2020年3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公告中显示,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该办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专家提名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3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333项(通用项目266项,专用项目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1135项(通用项目952项,专用项目183项)。公告中还提到,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19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通用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通用项目)。提名单位撤回提名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通用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通用项目)。[5]
十、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202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顾诵芬:为了祖国的蓝天
提起歼教-1、歼-8、歼-8Ⅱ,军事迷们都不陌生。这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都由顾诵芬主持设计。
他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王大中:倾情一生寄核能
核能作为一种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从美国三英里岛核电站堆芯熔化事故,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再到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安全问题”一直是核能和平利用的主要障碍。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带领团队瞄准这一重大难题,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破解了世界难题,走出自主创新从零开始到领先世界之路,实现了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的跨越发展,被称为“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