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坚持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2、推进文化创新,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3、坚持“双创”方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坚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胸怀,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首先是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要加强对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观点,不断弘扬正能量。
5、坚持正确方向导向。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明确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6、防范意识形态渗透。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要进一步加强防范,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论调,绝不允许那些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言论在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及自媒体等信息平台上出现,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7、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培育健全的国民文化心态。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今天,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世界贡献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按照“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在培育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中增强文化自信。
8、加强理论总结,构建立足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中国理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必须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要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9、打造中国学术范式,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的学术地位、学术话语的世界影响力仍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太相称。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二、政治必修三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仅仅此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继承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三、为什么坚持文化自信申论文章?
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让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广泛更深入。
四、为什么说坚持中华文化立场首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这是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为何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身孕,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六、在提高文化自信方面,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有哪些优势?
东西方文化本来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异质性,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不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如果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是世界历史的总体问题,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呢?
首先,这个问题是个哲学问题,即怎样理解文化的问题。按照唯识学的理解,"尽宇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由生活相续,故尔宇宙似乎恒在,其实宇宙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在这个如同生命之流不断变动的宇宙中,“文化"是什么呢?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意欲(wilI)一此所谓“意欲"和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一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通是个民族通是个生活,何以他那表现出来的生活样法成了两异的采色?不过是他那为生活样法最初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所以发挥出来的便两样罢了。然则你要去求一家文化的根本或源泉,你只要去看文化的根源的意欲,这家的方向如何与他家的不同。你要去寻这方向怎样不同,你只要他己知的特异采色推他那原出发点,不难一目了然。
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
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或者说:西方文化是由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产生"赛恩斯”与"德谟克拉西”两大异采的文化。而印度文化则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知识类型上的差别由此又反过来成为了文化类型上的差别。
东方=玄学=艺术=意见=玄谈=本体=私德=古化=第二三路向
西方=科学=学术=知识=论理=现象=公德=今化=第一路向
在科学的文明中,所有科学、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思想等等都认为是科学的、理智的、认识的,而在玄学的文明中,所有的科学、政治、经济、道德、礼法、思想等都认为是玄学的、艺术的、直觉的。
在不同的文化取向上,中国人所用的有所指而无定实的观念,是玄学的态度,西方人所用的观念要明白而确定,是科学的方法。当西方人走上了科学的道,便事事都成了科学的。起首只是自然界的东西,其后种种的人事,上自国家大政,下至社会上琐碎问题,都有许许多多专门的学问,为先事的研究。因为他总要去求客观公正的知识,因果必至的道理,多分可靠的规矩,而绝不听凭个人的聪明小慧到临时去瞎碰。所以,拿着一副科学方法,一样一样地都去组织成了学问。
科学求公例原则,要大家共认证实的,所以前人所有的今人都有得,其所贵便在新发明,当然今胜于古。
艺术在乎天才秘巧,是个人独得的,前人的造诣,后人每觉赶不上,其所贵便在祖传秘诀,而自然要叹今不如古。
当明白了这些科学艺术的分途,西方人之所以喜新,而事实日新月异;东方人之所以好古,而事事几千年不见进步,自无足怪。因为西方文明是成就于科学之上,而东方则为艺术式的成就也。中国人不是同西方人走一条路线,因为走的慢,比人家慢了几十里路。但我们中国人另有自己的路向态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傲然屹立东方,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现在,现代社会正在经由西方化向中国化转变,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想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就要明白我们中国化的主要特征,那就是在宇宙间实没有绝对的、单的、极端的、一偏的、不调和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自己在那里存在的东西。因为宇宙不过是生生不息的大流,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完全是听凭直觉"。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孔子思想的特质。
七、奇迹在坚持中读后感?
坚持就会创造奇迹,不懈地坚持与努力会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八、传统服饰在文化自信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中华传统服饰是以护体衣物为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包含古人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知识、宗教信仰、理想追求、族群历史、制度仪范、美学倾向、手工技艺等多层面多方面内容。
服饰能够满足人们机体生存、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和信仰活动等各个等级的需求,所以排在“衣食住行”首位。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华夏的名字,离开服饰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中华传统服饰的伟大复兴。没有中华传统服饰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九、在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中
在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中,实现卓越表达技巧的重要性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信息时代,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在商业交流、学术演讲还是社交媒体上,我们都需要用准确、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共鸣。然而,在追求卓越的表达技巧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中。
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是指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现实挑战。在表达中,我们需要将系统观念底线思维融入到我们的文字和语言之中,以创造出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表达方式。
卓越的表达技巧如何体现系统观念底线思维?
卓越的表达技巧同样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受众的需求、信息的结构和逻辑、语言的精准度等等。在使用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表达中加以运用。
首先,系统观念底线思维要求我们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受众的背景、需求和兴趣,以便将表达与他们的生活和关注点联系起来。通过考虑受众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我们可以选择更有效的语言和词汇,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并建立信任。
其次,系统观念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注重信息的结构和逻辑。一个表达优秀的文稿或文章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合理的逻辑关系,以确保信息的流畅传递和受众的理解。通过运用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连接各个观点和段落,使整体表达更具连贯性和说服力。
最后,系统观念底线思维要求我们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选择准确、明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并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在这里起到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在表达中追求准确性和清晰度。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系统观念底线思维?
培养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以下是几个可以帮助你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方法:
- 广泛阅读: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和文章,尤其是涉及跨学科和综合性问题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扩展思维、培养系统观念和跨界思考。
- 学习系统思维工具:系统思维是一门学科,有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学习和掌握这些工具,可以培养我们的系统观念底线思维能力。
- 跨学科交流: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和合作,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
总之,在表达技巧中融入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坚持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卓越的表达技巧都能帮助我们实现更多的成功和影响力。
十、在文明交流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所谓文明,是看得见、感受得到、体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最佳状态。然而,文明与文化又相辅相成,一个地方文化发展水平层次靠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越富有,其社会文明程度也就越高。今天,我们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实际上更多表现为文化共享。文明交流互鉴,在国际领域,体现于国与国之间,而在国家范围内,则体现为地方与地方之间。促进地方文明交流互鉴,即是在实现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包容,最终达到共享、共荣的目的。
促进地方文明交流,需“进出有度”。所谓“有舍才有得”,促进地方之间文明交流互鉴,就是要解决好“出”与“进”的关系。一方面,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推荐和发扬出去,当我们积累了好的经验做法,或者有些优秀的文化资源,便不能自我陶醉,只管单独“消受”,还应懂得及时分享。毕竟,有分享才会有快乐,有分享才能体现存在价值,有分享才能让文明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以积极姿态把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进来,善于欣赏别人的优秀文化、借鉴别人的文明成果,不停留在小我的空间搞封闭式发展。因为,只有在不断学习先进典型的基础上,才会赢得更多创新和出彩的机会。
促进地方文明交流,重在搞好“传帮带”。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同繁荣,如果仅是“部分超越”,或造就“一枝独秀”,这样的繁荣局面终究经不起考验。实践证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靠一己之功,更需抱团取暖,充分发扬“传帮带”的文明传统。事实上,不同地方文明发展进程并不均衡,比如,有些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文明发展优势明显;有些地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文明发展面临阻力。这时,文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在领先起跑的同时,则应主动担责、乐于奉献,做好“传帮带”的表率,在发扬优秀地方文化、推进社会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积极正面的作用。
促进地方文明交流,应懂得尊重与谦让。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地名之争、名山之争、名人名居之争,时有存在,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究其原因,人们之所以对文化资源竞相争抢,大都为了吸引人气,以便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诚然,这些现象非但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还不利于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更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在此基础上,促进地方之间文化互通,多渠道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十分必要。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以宽容谦逊的姿态,尊重彼此的传统文化特色,欣赏彼此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更不能恶意竞争。
没有交流学习,就没有发展进步。社会文明是一个大概念,虽然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含义,在影响范围上具有广泛的特点,但却始终离不开“文化”这个大背景。因此,地方与地方之间,都应达成一种默契与共识,只有在不断促进文化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才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