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个农村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144 2024-05-24 06:33 admin

一、一个农村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校长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有教育情怀,超越世俗功利,有科学政绩观丶教育价值观,尊重人,给师生提供创造性发展环境。

校长做师生成长的激励者。有现代学校治理架构能力,从办学理念丶目标丶治学方略丶文化建设等方面,让师生心情愉悦地去工作丶学习。理念是方向,课堂是根本,学风是主体,制度是保障,管理是关键。

二、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情怀?

校长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探索未知世界,学习新技能,拓展自身视野,提升自身素质。

校长教育情怀是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爱与关怀,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安全和温暖,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有更多的可能性。

三、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后世誉为“中国启蒙思想之父”。他所具有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黄宗羲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给予我们诸多的启迪与借鉴。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应成为议论国家政事的场所。“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在学校中共同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天子也就不敢自为非是”。“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新思想。

四、贾谊的教育思想?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西汉时期的洛阳人贾谊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作为政治家,他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抱负,因为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他的政治眼光和对政论的见解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基础上,从而变得更加系统和长远。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新书》中,归纳之后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以礼教作为治国的根本。贾谊因为总结秦国的教训,认为“违礼仪,弃伦理”是造成社会风气秽乱的根本,拥有儒家思想的他强调以礼治国。而礼教的作用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决定了这种治国教育理论必须依靠教化来实现,由于他继承了儒家思想,是以非常严谨的思维强调了教化的首要地位。

  第二论君主教育的意义。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准,君主本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对于太子也就是君主继承人的教育极其重要,君主极其继承人的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论胎教和保傅制度。贾谊认为,人们的天性差别不大,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孕育时期和后天的培养中,也就是说在胎教和出生后。胎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极其有特点的内容。而保傅所说的就是为太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样既容易实施教育理论效果也会很好。虽然贾谊这样认为,但是他也知道,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全杜绝不良的影响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五、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生卒年代难以确知(约公元前468~前376)。据司马迁《史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从墨翟的生平事迹推断,他年寿相当长,大约是公元前第五世纪,即春秋战国之际的人物。他生于鲁(具体地点有争议),能制造车辖,长于军事工程和守御,大概是工匠或舆人出身,自称为“贱人”。至于是否作过大夫,迄今未有确证。关于墨翟学术的师承问题,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孔丘所创的儒家兴于鲁,墨翟长期居鲁,曾入儒门,是有可能的。但他不满儒家烦琐扰人的“礼”和弦歌鼓舞的声乐,不同意儒家使人破财的厚葬和伤生害事的久丧,并反对儒家的命定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他的大弟子禽滑也曾受教于孔子的门人,后觉儒家的学说不意,方转入墨家。墨家的著述现存《墨子》一书共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墨家学派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其具体表现是,以“巨子”为首领,徒众的进退出处,都听命于他,不得违反。墨翟是第一代巨子,据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为实现学派宗旨而义无返顾的精神,是墨派显著的特点。

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两个学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但两派的阶级立场显然不同。孔丘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翟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儒家信“命”,墨家则“非命”;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儒家“盛用繁礼”,墨家则俭约节用;儒家严义利之辨,墨家则主张“义,利也”;儒家的格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家则“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如此等等。因此,这两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

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禽滑要学习战守之术,墨翟即教以战略战术和各种兵器的使用。《备城门》以下多篇,显示墨翟对于这方面的工艺,有湛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导不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他为了实现非攻的主张,就反对楚王攻宋,并且派禽滑统率门徒300人帮助宋国坚守都城,使楚王不得不中止其侵略计划。

墨翟卒后,后学继承其业。当时物质生产有所改进,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百家争鸣亦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墨家门徒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在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进行研讨辩论,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教学思想:关于知识的来源,《经上》指明:“知:闻、说、亲。”《经说上》又解释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就是说,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①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②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③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这三种知识来源中,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这对于人们的认识事物,作了明确的分析。

墨翟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还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他在《非命上》先提出“言有三表”,在《非命中》和《非命下》又提出“言有三法”。二者内容基本相同。三表或三法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翟认为,判断事物的是非,需要论证有据,论据要有所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就是本于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但仅凭古人的间接的经验来证明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原之者”,即“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就是考察广大群众耳目所接触的直接经验。第三表是“有用之者”,“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就是当这一言论或判断当作政策法令实行之后,还要看它是否切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三表或三法是墨家判断事物是非、辨别知识真伪的标准。这也是墨家的逻辑学。儒墨都讲逻辑学。孔子主张“正名”,就是以“礼”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利害;墨子主张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历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实见实闻,再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对比起来,墨家的方法是较有进步意义的。

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他们为了与不同的学派或学者论争,为了劝告“王公大人”勿做不义之事,必须辩乎言谈,以加强说服力。因此,墨翟创立了一些逻辑概念如“类”与“故”,应用类推和求故的思想方法进行论辩,以维护他的论点。例如“好攻伐之君”反对“非攻”,列举禹、汤、武王从事攻伐而皆立为圣王,以这些例子质问墨翟,他答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这里,墨翟指出“攻”与“诛”是不同类的概念,不容混淆。墨翟还嘲笑儒家用“同语反复”的答问方式。墨翟问儒家:“何故为乐?”答曰:“乐以为乐”。墨翟认为这等于问“何故为室?”而答以“室以为室”。以同样的东西解释同样的东西,正是逻辑学所指出的下定义时的典型错误。只有答以冬避寒、夏避暑、又可以为男女之别,才是正确回答为室之故。由于墨翟重视逻辑思维,辨析名理,不仅运用于论辩,而且运用于教学。

墨翟长于说教,除称说诗书外,多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或直称其事,或引做比喻,具体生动,较能启发门弟子的思想,亦较易为其他人所接受。例如他以分工筑墙为喻,教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又如,有二三弟子再向墨翟请求学射,他认为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告诫弟子不可同时“成学”又“成射”。这些例子也说明,墨翟教学注意量力,既要求学生量力学习,也要求教者估计学生“力所能至”而施教。

六、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一)批判传统的古典主义

斯宾塞指出,在当时英国的学校教育中,“装饰主义””的传统习惯势力十分强大,以致教育中装饰胜过了实用,它为花而忽略了植物,为了想美就忘记了实质。

(二)教育预备说

在外国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预备说”。他指出,怎样生活是我们的主要问题。教育就是指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科学知识,为他完满思维生活做好预备。总之,学习科学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

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并将评价知识价值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作用,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价值越大。根据这个标准,得出科学的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结论。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这是传统教学论的一贯主张,斯宾塞和他前辈主张的不同之处在于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如何确定知识的价值标准。

在《教育论》中,斯宾塞阐明了一种崭新的观点,那就是,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由此出发,知识的比较可以确定为下列一个层次:关于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关于获得生活必需品养活自己的知识;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识;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关于培养各种艺术爱好的知识。这个次序是安排学校课程内容的基础和出发点。

(四)三育的阐述

1.智育

斯宾塞指出儿童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从相同到不同,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归纳的法则要求,坚持自动的原则,以及贯彻兴趣性原则。

2.德育

关于德育,斯宾塞主张“自然惩罚”,反对“人为惩罚”。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管理的人。”

3.体育

斯宾塞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出发来论证体育的重要性。对儿童实施体育的总原则和要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使体育符合生理学的科学原理,另一方面,要使体育能够遵循自然的指导。

七、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认为,东西方教育存在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传统的教育侧重"情意"教育,例如孝悌之教;而西方人侧重"知识"教育,例如自然科学之教。东西方教育各有得失,应该相互借鉴。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备受列强欺凌。为了民族自救,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教育模式也全部西方化。

对此,梁漱溟尖锐地批评说:"学校制度自从欧美流人中国社会以来,始终未见到何等的成功,倒贻给社会许多的病痛","现在学校教育,是使聪明的人变成愚钝,使有能力的人变为无能力的废物"。

在二三十年代的众多演讲和文章之中,梁漱溟反复抨击西式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

八、泰勒的教育思想?

泰勒教授为著名的8年研究细心设计了一堂教育评估的构想,其设计教育评估方案重要的出发点是注重教育效果的价值观,分析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以教育目标为依据来评估教育的效果,并且他认为教育评估本身能够促进教育措施向理想的目标逼近,教育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评量,教育目标达成度的过程。

九、法国的教育思想?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确立了教育的优先地位,强调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规定中小学实行学校、家长、学生合同制;设立“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定期审查修改教育内容,改革学制,简化考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大学毕业生从教,建立教师培养学院,强调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重视教育改革,重点放在消除教育治理中的官僚主义和加强技术教育上,强调教育、科研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十、仁的教育思想?

孔子关于仁的教育思想是,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同时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晚年孔子总结出了八不食原则,即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可以用现代语言进一步将其归纳为2个方面:色味方面,变色、变味者不可吃;制作方面,烹调不当、佐料不妥者不吃。

病从口入,在遥远古代,孔子便如此讲究吃东西,那么,在当今社会,人们自然就更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去特别留意和高度重视自己餐桌上的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