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的成语典故?
教不严,师之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关于养殖典故?
春秋后期,越国遭受吴国重创,勾践知耻后勇,发愤图强。勾践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不仅有志向有决心,还付出了实际努力,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大力发展养猪业。越国当时养猪的规模很大,有专门的饲养人员,也有“豕山”这样大型的养殖场所,“鸡山、豕山者,勾践以畜鸡豕。”(《越绝书》卷八)
至于勾践号召养猪的目的,一是为了鼓励生育,增加人口。
三、关于璞玉典故?
和氏献璧。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3天3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四、关于十二的典故?
可用“连城十二”代称和氏璧,李商隐有一首诗写道“一片琼英价动天,连城十二昔虚传!良工妙费真如累,楮叶成束不直钱。”中的“连城十二”就是代指和氏璧。
还有“五城十二楼”可借指仙境,《汉唐地理书钞》辑《河图括地象》:“昆仑之墟,西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后以“五城十二楼”用为神人居所的典故。“十二楼”也可比喻隐居之地,唐吴触《宪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诗之一: “晚树拂檐风脱翠,夜滩当户月和流。自嗟不得从公去,共上仙家十二楼。”还可比喻帝王宫室,唐徐夤《华清宫》诗: “十二琼楼锁翠微,暮霞遗却六铢衣。”
五、关于洗碗的典故?
有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人们做饭吃饭洗碗一条龙,洗碗的清洁剂用的是谷物“潘”——俗称“淘米水”。除了淘米水,煮过面食的热面汤也是洗碗去污的好帮手,真正做到了从做饭到洗碗的循环利用。
到了魏晋时代,出现了新的洗涤剂——“皂角”和“澡豆”。“皂角”,也叫皂荚,是豆科植物皂荚树所结的果实。皂角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有去污性能。
有资料记载,把猪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自然干燥便可成为有洗涤用途的“澡豆”,这是当时比较优质的洗涤剂。
明、清时期,人们广泛使用的是茶麸(俗称茶籽饼)。茶麸是油菜籽榨油后的副产品,将它捣烂用水浸出的液汁中含有皂素,也有良好的去垢效果。
近代,人们常用晒干的丝瓜瓤来清洗碗具,丝瓜瓤具有亲油性,且丝瓜瓤中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吸油能力超强,清洗时搭配热水使用效果更佳。
演变至今,人们目前用的是由烷基磺酸钠、脂肪醇醚硫酸钠、泡沫剂、增溶剂、香精、水、色素和防腐剂等制成的“洗洁精”。它能迅速分解油渍、快速去污、除菌,并且能散发淡雅果香味。
古人们洗碗用的洗涤剂和工具虽然都是纯天然的,但大多只能去除污渍,不能达到抑菌杀菌的作用。
而现代长期使用的洗洁精,虽有超强的去污效果,但会刺激皮肤,双手容易变得粗糙。更有严重的,手部不仅会干燥,还会出现龟裂、脱皮的现象。
六、关于辜负的典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代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译文: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2、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七、关于锤子的典故?
有个锤子的典故,川人说的锤子你娃以为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