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292 2023-12-29 23:11 admin

一、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唐代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国古代讲究师道尊严,在师生关系和感情方面关注较少,殊不知,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加工的“产品”是有血有肉,带温度和感情的。因此教师的传道授业是要学生配合和回应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接收的,是要他们将来依恋感恩老师和回报社会的。所以只有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

在我看来,教师的作用应该由这几个词来涵盖:引导、传授、抚助、约束、警示、陪伴。

(一)、引导:主要包括思想、知识的启蒙,把孩子引入知识的殿堂和学习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引导一个个懵懂无知的顽童少年成为爱学习、会学习、会做人、有思想,有理想,有自主意识的人,何其重要!著名诗人徐志摩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足见启蒙引导的重要。

(二)、传授:知识的掌握,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即韩愈的“授业、解惑”。这方面要求老师“桶水”要满,教法要多,综合素质要高。在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以上,尤其重要。尽管现在有电脑,有白板,有网络,有平台,有人工智能,有微课慕课……但这些都只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换代,只能起辅助作用,学校教师的传授作用依然是最主要的。

(三)、抚助:教师乃至学校教育、整个社会的一个教育功能就是抚助。这也是促进教育发展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方法和手段。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地区教育,农村教育都需要抚助。

相对于教师,学生是弱小的。初中低年级以下的孩子大多是无条件的听从老师的。老师采用冷漠的、粗暴的,甚至暴力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比如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教师用手脚“惩罚”犯错误的“顽童”,看似有杀一儆百的作用,实则对很多胆小的孩子、女孩子是一种折磨和伤害。因为有很多孩子是不需要在他们面前“杀一只鸡”威慑的。

有许多贫困的、弱小的、学困的、残疾的,或者有生理缺陷、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是需要老师了解、关心和抚助的。即使有的学生上了大学,但他们的孤独自卑没有得到关心、疏导和帮助,就有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自杀的。有个别无良老师或导师不但没有抚助学生,甚至成了学生自杀的元凶。

(四)、约束: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事,思想道德,人品素质是需要规范的。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约束的。中国古代提倡“师道尊严”;今天提倡“还教师惩戒权”,主要是指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约束和惩戒。“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古人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我看来都是指学生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五)、警示: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有困惑,有迷茫,甚至有曲折,有“犯浑”的时候。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看到学生思想发生波动偏差,性格走向极端,出现逆反和叛逆的情况。这些就需要教师发挥警示作用,甚至在这些问题出现之前,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警示。“孟母断机教子”、“胡母罚跪、数落胡适”,《伤仲永》,“孔融让梨”,这些故事和文章都有警示和教育作用。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网吧,有的早恋,有的沉醉于吃喝玩乐、穿着打扮。老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警示和唤醒,个别的“泼盆冷水”,“体罚”惩戒一下,下些“猛药”也是必要的。

(六)、陪伴: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陪伴,孩子的成长、成才是离不开教师陪伴的;师生感情也是靠长期朝夕相处积累的。古今中外无数个师生关系和感情深厚、交往密切长久的故事都显示了教师的陪伴作用:著名作家魏巍对小学老师蔡云芝的依恋、怀念,普京总统见到小学教师的亲密相拥……这里边都能看到老师陪伴的影子。教师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能被网课抢了饭碗,原因就在于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其成长发展,成为有精神、有情怀的人是需要同样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老师来陪伴和呵护的,其他无生命的、无感情的事物再先进也无可替代。

二、作为教师对减负的看法建议?

减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都掉书包,少学习或不学习。对学校来说,也不是大量的减少学习的内容。因此,搞清减负的真正实质,是学生和学校都要首先认识的问题。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减负,才能切实把教育教学落到实处,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对教师评定孩子操行评语的看法?

从老师的评语中找到孩子的缺点和优点!

四、谈谈你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我觉得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作为教师,要有甘为人梯,敢做蜡烛的精神。教师承担者未来的希望,其作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

教师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所以,“师者,人之模范”。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

五、个人对梵高画的审美和看法?

梵高的画作是比较抽象的,大部分的人在一眼看去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你有仔细观察的话,就会有不同的解答。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所以他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样。我觉得梵高的话还是比较漂亮的。应该不能用漂亮来形容,应该是用非常的有艺术感。

六、对教师末位淘汰有啥看法?

董明珠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从不搞末位淘汰机制,因为这一个队伍中总有排在最后一个的。那你永远把这最后一个淘汰是不公平的,我觉得给他最合适的岗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董明珠会这样说?能进入格力的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既然进入了格力,说明就是优秀的人才,我既然用了你,就不会轻易淘汰你,只会帮你进步,把你放在更适合的位置。

教师是人不是神,董明珠说的对,没有哪位教师永远排名第一,就算同时教两科也不会并列第一,搞末位淘汰制是各级领导管理老师的惯用工具,是个人行为,是来管理广大一线教师罢了,广大教师敢怒而不敢言,特别是民办学校,非常突出。

笔者以前在一所乡镇中学,我们学校对学生也实行末位淘汰,当然这个末位淘汰是让重点班的学生倒数后三名(每次考试倒数1~3名,至少是一位学生),把“淘汰”的学生分到普通班,这样重点班的学生看似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受影响的就是最后几名学生,为了不被淘汰只能努力刷题。然而这些重点班淘汰的学生进入普通班之后,虽然开始的时候是佼佼者,可是成绩会越来越差,到最后连普通高中也考不上了(普通班的前几名可以考上重点高中)。

而从普通班考的成绩好的学生,如果进入了重点班,会感到老师讲得太快,反而不适应,最后自己的成绩反而也下降了,最后也没有考到好学校。“末位淘汰”不仅对重点班的学生不利,对普通班的优等生也不利。不过好在普通班的优等生可以选择不去重点班,而重点班淘汰的学生必须去普通班。

学校为了升学率不择手段,这样考试时孩子不紧张吗?一个期中期末考不好的代价太大了,谁都有松懈的时候,紧张的时候,犯错的时候,为什么给孩子一个机会吧!

不要搞成绩末位淘汰制,成绩不是最主要的,应该让孩子包括老师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刚才说的是对学生末位淘汰,如果对老师末位淘汰,这样做的后果最终影响的是孩子。哪怕你在最好的班,也有最后一名;哪怕你综合分数考得好,也有弱科;哪怕你经常考好,也有下降的时候。

当大家都在逐利的时候,认为末位淘汰是理所当然的。为了利可以什么都能放下,因为“利“蒙蔽了人眼。

末尾淘汰在教育界来说会让老师们变得功利心极强,这样没有哪个老师还会想着改变差生的命运,没有耐心慢慢对待每个学生。而善于钻营的人容易留下。功利心强教出来的学生又会是怎样,以后这个社会变得只认成绩和钱。

有这么两位教师,A多年教优班,学生成绩特好,A特喜欢钻研课堂教学,所以A多次上公开课多次获奖;B多年教差班,学生成绩差,B喜欢钻研和学生相处的艺术,所以B的班主任工作非常出色,学生很喜欢他。如果要末位淘汰的话,淘汰谁?

上面三令五申,学生成绩一定不能公开排列名次,说这是不尊重学生。对老师却搞个末位淘汰制,这对老师来说,受到尊重了吗?

末位淘汰老师是因,末位淘汰学生是果,末位淘汰老师说明领导的高高在上,末位淘汰学生说明老师的无可奈何!

没有一位教师一定保证不倒数,每个教师都曾辉煌过,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淘汰,那每个人都有机会!当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时候,还有教育情怀吗?

七、你对教师的培训学习有何看法?

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艰巨任务。为了做一名称职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担负的艰巨任务,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

教师之所以要参加培训学习,首先在于要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特别是新教师。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入进行。新的教学理念和放学手段在不断地涌现。通过对老师们的培训,可以及时地推广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埋念和教学方法、手段。同时,如今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如果不通过再学习,那么老师的文化水平就要落后,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活到老,学不了。老师也是这样。要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八、你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是什么?

教师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职业,三尺讲台是轻易跨不上去的。

先说几句题外话,请大家不要见怪。

当今社会有一些人对教师耿耿于怀,张口能力差,闭口素质低,夸夸其谈,恨不能把教师都踩在脚下边。感觉自己祖上比谁都阔,认为自己样样皆能,仿佛地摊上的万能胶。我倒想要问问:你学过心理学吗?知道教育学吗?你能解几何题呢,还是能配平化学方程式呢?你知道“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不知,不懂,不会,还要张牙舞爪,真是忘了祖宗是谁了。

发发感慨而已,现在回到正题。

*教师是具有高尚的品德的群体

我们先算一笔帐。孩子从三岁起入幼儿园到二十二岁大学毕业,总共十九年时间,每年和老师相处九个多月,十九年下来就是一百七十一个月。这期间,老师要从最简单的日常行为教起,一直教到他们懂得忠孝仁义礼智信。

试问:是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还是教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呢?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单就相处时间而言,孩子的行为表现更多地呈现在教师面前,除了个别败类教师外,绝大多数教师都要对其进行不厌其烦地教育、修正。正因为如此,学生们才能成长为正常的人。反过来说,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孩子犯错了,长歪了,家长从何处知晓呢?又是怎样地教育呢?。我们总不能说:我家的孩子生来就懂规矩、懂道理吧!

教师对学生的奉献,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齐肩。

*教师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群体

有这样一句民间俗语,说领导把公务员放到桌子上,就是茶壶。放到桌子下,就是尿壶。它形象地强调了能力与业务之间是毫无关系的。然而教师呢?只有师范类院校专门学习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大学生,或者是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其他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才有考取教师的资格。一旦入职了,学校通常会让一名老教师带一到两名新教师,教给他们教育和教学经验。

如果一位教师讲课时挂在黑板上了,或者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她)会永远被学生瞧不起。所以,教师们是教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每个教师都是一生去教一门课程,其专业素养可谓炉火纯青。校长永远也不能把优秀的教师放到桌子下,因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优劣是学生说了算,而非校长。

教师提高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很多群体是望尘莫及的。

*教师是具有教育艺术的群体

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门教育艺术。一节课只有45分钟,教师不但要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新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五十名学生听课,教师要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也要照顾学习差的学生。不讲究教学艺术是很难在45分钟内完成这些任务的。因此,对教学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创新,就成了向45分钟要质量的唯一途径,而教学方法突显的就是教育艺术。课堂上或讲解,或问答,或启发,或讨论,或播放课件,都要精细设计。一个教师驾驭课堂,游刃有余,他(她)无疑就是一位艺术家。

教师教学的艺术,其他群体恐怕难与匹敌。

教师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职业,请包容他们,理解他们,支持他们!

九、如何看待“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

我讲个自己的故事。

我从5岁左右开始学画,就是那种少年宫的大班教学,每节课都是老师先画大家看,老师画完了挂起来,然后大家临摹。

这样的学画体验相信所有上过兴趣班的朋友们都有吧。

一节课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开始自己动手画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好奇和有创作欲的。自己脑洞大开发挥后,总被长胡子老师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你看看我这片树叶是怎么画的,看看我的脉络,你画的像嘛,一点都不像!”

所以那时,画画好坏的标准就是【像与不像】。

后来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坚定的认为:

画得像一定不单纯是画的好,画得好并不一定要画的像。

再后来,遇见很多大师,身边同学也基本是大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更坚定我这种心理了。

临摹可以画的像,但创作一定不是!!!

艺术素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本身就是形而上学,虚拟缥缈的,是根植多年的积累和人文修为。

没有美术基础的人,会无从欣赏你的笔触、视角、抽象的概念、想表述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美术人士都要学会理解。

美是愉悦内心的,丰盈自己的,不该成为任何人的枷锁!

很多家长会问:“老师,孩子画的我都看不懂,一点都不像,怎么办啊?”

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不用画的像,不用给范画,就让他天马行空,以画传话,去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有这样一条:“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的活动,表现的是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孩子画画冲动的是孩子自己对事物的印象,而不是画画的技能,所以,没有感受就没有表现。照着范画临摹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叫复制,不是表现。

但说实话,现实中有很多家长是:教孩子如何画画,而没有教孩子爱上画画。

甚至有时,还会残暴的评价孩子的作品:“画的不认真,不像,画的不好。”

孩子临摹范画,孩子仅仅是用自己的手将别人已经构思的东西临摹出来,只有单纯的手部动作的训练,轻重缓急,下笔力度,而没有运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去概括、抽象对象的审美特征,更谈不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所以,大量临摹范画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孩子也因此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临摹范画对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只会起到消极作用,它绝对不是最佳的美术教育方法,尤其是4-12岁这一年龄段。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从画苹果看中日美三国老师课程文化的差异》的文章。

中国老师直接自己范画一个苹果,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拿来了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看,闻闻,摸摸,但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苹果这个观察对象还在,学生第一次有可能画得像梨,但第二次就画得有点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让学生每个人拿一个去看看,闻闻,摸摸,玩玩,最后可以吃掉它。因为老师特意把它们洗干净了。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吃掉了苹果。而此时,美国老师才布置画苹果。苹果已经吃了,学生第一次有可能画得像南瓜,第二次有可能像梨,第三次才画得有点像苹果。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的创造天性。美国老师做到了让孩子在美术写生中自发模仿,去感知体验的对象。而中国老师呢,磨灭了孩子的个性和创新潜能。

十、对刘岩骗画的看法?

这种事儿很难讲谁对谁错,古玩行里捡漏、走宝、吃药并存,水太深了。一个连石渠宝笈都不知道的人去玩软片儿,吃亏上当就是必然了,俗话说万事怕翻个儿,卖亏了能找后账,如果人家买亏了,回去发现是后门造的赝品,兄弟俩能把17万退给人家吗?

至于那专家,只能说眼力有,德行差,日后在这行里也就到头了,毕竟古玩行,甭管真的假的还是爱装个君子、文化人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