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区域活动?如何介入?
我在工作中的做法:观察孩子的活动,当孩子有需要时,以游戏的方式介入。既不影响孩子活动,还自然的帮助孩子把游戏继续和提升。
当孩子在游戏中游离于活动之外时,也根据情况,以游戏方式了解孩子的语言和想法,引导孩子继续游戏,或调整到感兴趣的区域。
二、教师怎样介入幼儿的游戏?
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有几种方法:一,以游戏角色身份介入,比如娃娃家游戏时,老师可以扮演客人。
二,以指导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对幼儿游戏提出建议或指导。
三、幼儿环境创设教师介入的策略?
1、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台后,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
3、要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老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 此外老师本身还应该注意指导个别孩子时的音量,尽量不要影响其它正在活动的幼儿。
4、材料提供的层次性。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美术区操作材料、益智区投放的拼图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 “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是我们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反之,当离开了老师的视线和关注,孩子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就会多一些。 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而不是占有。
四、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
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
过去的自己总是想方设法学习如何讲课,力争成为讲课的能手。因此我的幼儿园教学以课堂为主,对于区域活动这一块很少去尝试。听完华老师的讲座,突然觉得作为一名幼师,我误人子弟了,我也曾想着多开展区域活动,可每次开展都乱成一团,不知如何指导。对于区域活动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指导。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很多,主要有益智区,美工区,科学区,语言区,建筑区,生活区。听完华老师的讲座后,我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有了一定的信心和自己的见解。现将我的观点陈述如下:
一、幼儿教师的指导不能太过随意,有的需要指导有的不需要指导。有些老师着急于追求结果,把孩子推到一边,亲自操作,貌似老师帮助了孩子,其不知这恰恰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权利。
二、幼儿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仔细深入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要观察幼儿是否对活动充满热情;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态度是否专注,情绪是否愉悦;幼儿是否关心自己的活动结果;是否发生冲突,是否能学习并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是否有违反与破坏规则的问题等等。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天我说:“没有观察就没有指导权”。
三、教师的指导要讲究方法。
一种方法可以称其为直接指导,另一种方法是间接指导。直接指导就是教师直接指出幼儿的不足并告诉他该如何去解决。最难的是间接指导。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下间接指导的方法。
(1)以平行活动的方式进行指导
这种指导方式往往用于幼儿的建构造型、科学探索、欣赏阅读、角色表演等活动现场中,效果较明显。
如:在中班的角色扮演区角,一个女孩正拿着一个动物头饰发愁。原来,头饰的绳套有些长了,她每次尝试着套戴在头上,都脱落到脖子上,老师径直走到一个离他不远的地方,并不搭理这个孩子,也拿起一个头饰往头上戴,结果绳套太短,套不到头上,老师就把绳套的结解开,双手各牵着绳的两头,把头饰拉靠在头的前额上,比量着自己头的大小,双手在后脑勺上系上套绳,并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量着自己的脑袋,再绾上绳结,就不会长也不会短了!”女孩看到了老师的行为,之后,自己开始去解自己手里的头饰的绳套……
五、幼儿园教师怎样指导小班幼儿区域游戏?
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
我们要有目的地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兴趣以及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和积累活动区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对小班孩子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法可依”,并尊重幼儿差异,对幼儿的活动做科学评价,尊重个体差异,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游戏区域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的乐园!指导与评价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已成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特别对是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无疑是更加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相对自由的区域空间里孩子们会形成比较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往,与同伴合作,同时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孩子最大程度得到发展。
但现实中,很多小班的孩子并不会玩区域游戏,他们只是摆弄着区域中的材料,教师对于小班孩子的游戏指导也很难,只会设置琳琅满目的游戏区角来吸引幼儿。
但是否区域的材料越多越好呢?教师的指导越细越好呢?区域游戏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关键还是要抓住两个要素,那就是——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是否恰当,教师的指导与评价是否到位。
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如果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否恰当是幼儿能否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对小班幼儿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恰当地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给幼儿适当的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有目的性地投放和积累活动区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区角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
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
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区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在材料的投放方面,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活动区材料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
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
如:“娃娃家”提供了仿真水果蔬菜、小沙发、煤气灶、餐具等生活用具,营造一个自然、温馨的家庭氛围。
又如:在“生活区”中,为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提供了真实、新颖、美观、能吸引幼儿的各种儿童服饰,改变以往“学习为娃娃穿衣”为“学习为自己打扮”,幼儿在真实、有趣的穿衣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服务的能力。
并且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如:在“小巧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废旧的“竹席片”,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了“竹席片”可以变成一块块好吃的“糖果”;一串串漂亮的“项链”;一幅幅神奇的图案;一盘盘香喷喷的“排骨”…… 2、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活动区材料。
很多活动区角都是在实施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产生设置的,因此,在准备活动区操作材料时如能在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区角活动的作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如在实施小班主题活动《春天里的花》时,我们会及时地在美工区添设各种适合不同能力的幼儿来制作太阳花的不同材料,材料中可以体现幼儿的动手剪切、粘贴、绘画等不同的方法。
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直接进行粘贴或者涂色,稍强的幼儿可以装饰花瓣或者花心,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从剪花瓣、花心到组合粘贴到装饰花瓣或者花心。
幼儿的装饰可以是水彩笔绘画,可以是皱纹纸粘贴,也可以是吸管、毛线等粘贴,各种各样的材料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区活动。
根据主题活动在活动区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可以加深幼儿在活动中的印象,巩固幼儿所学到的知识,并以直观的形象展现给幼儿,让幼儿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一个外观的了解。
3、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活动区是幼儿学习和交往的自由天地,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
因此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适时地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的更换材料。
有段时间,孩子们对“医院”游戏好像不是很感兴趣,通过观察,发现原来是“医院”里的材料太少,就那么几样,孩子们渐渐的没兴趣了,我们在区角里添加了一些消过毒的药瓶子,并配上了医用手套、针管、吊瓶及输液管,并为幼儿提供白大褂和白帽子,这样一来幼儿的兴趣立刻高了,他们觉得自己真的变成了小医生、小护士,为“病人”看起病来也象模象样;还有一次布置教室时,我们粉刷了一些卷纸桶,涂上了黄色、绿色的颜色做墙面装饰,在制作时,小朋友都围着老师问东问西,“老师这是做什么用的?”“老师,这是要玩的吗?”“老师,这个像望远镜!”小朋友好像对这些卷纸桶非常的感兴趣,于是,我们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各种颜色的卷纸桶,让幼儿能利用这些纸桶进行制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利用纸桶和彩纸制作很多有趣的东西,祁海鹏小朋友做一只可爱的小鸟,大宇小朋友作了小手枪,还有小话筒、太阳花等等,我们及时投放的材料得到了幼儿的认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二、注重活动区的指导与评价,形成有序的活动常规。
教师的指导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小班幼儿,是手把手的指导呢还是做个旁观者呢?如果教师的指导过多就不利于孩子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而完全放手也就失去了指导的意义,小班孩子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失去教师的指导会让他们在区域游戏中显得无所适从。
因此,我觉得,从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设置和相应的活动的特点来看,教师对小班孩子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
1、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让幼儿“有法可依”。
由于区域活动的规则所承载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如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这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前提。
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爱玩的区角里常常是人满为患,没玩到的幼儿很不高兴,甚至会出现乱捣蛋的现象。
有段时间,我发现小朋友们对搭建积木游戏的兴趣日趋高涨,建构区成了孩子们争相选择的地方,没参与的幼儿出现了争抢玩具、追逐打闹、破坏他人搭建作品等现象,常常使活动无法进行而被我们强行终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使我强烈地意识到要有规则。
于是,我把孩子们在活动区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图画、照相或文字记录下来,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这样玩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玩?小朋友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要按脚印进区,脚印满了就不能再进来”;有的说:“坐下来安静的玩,不能大声讲话,这样会吵着别人”;有的说:“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可以一个人霸占或争抢积木玩具”……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活动区的规则很快就定出来了,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规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图样,张贴在每个活动区最明眼的地方,让每一个幼儿都清楚地看到规则内容,使其成为小朋友不会说话的“老师”。
由于幼儿直接参与了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活动中幼儿能自觉而良好地遵守规则,而且互相监督,保证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也使我认识到“自由”与“规则”的深刻概念,其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参与和诱导,避免学习区陷入喧哗、破坏的场面,除了提供有序且有内容的环境设施外,更要有赖于我们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幼儿一起建立相互尊重的人际互动关系。
区域活动并不是无规则的“自由”和“放纵”活动,恰当的让幼儿“有法可依”是幼儿园区域自主活动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障。
2、做出科学的评价,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教师的评价也是一种指导形式,其实就是对幼儿参与活动成果的肯定或否定,科学的评价能让幼儿增强信心,以更加愉快的心情去参加活动,而不恰当的评价只能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使之失去参与的兴趣。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的制约,不会做自我评价,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要肯定幼儿,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
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今天你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这样的评价会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
孩子们在活动区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教师们所不能预想的。
以上是我对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指导的一点认识和简单看法。
教师在关注幼儿的区域活动时还可以发现幼儿的特长,了解他们的需要,能更好地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发展,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游戏、求知,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与发挥才能的机会,最终达到促进其全面发展。
此论文获得2011年韶关市学前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六、教师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的方式有哪些?
老师介入和指导的行为应该建立在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教师介入和指导的方式如下:
一、老师介入游戏的几种方式
1.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
2.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3.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
二、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
七、幼儿园托班教师寄语?
1、感谢老师的话,然后写幼儿在这学年结束后,家长觉得孩子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还不足。
2、望老师在哪些方面严格教育该幼儿。谢谢老师。我有个,希望能借鉴,你看看。
非常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的名字)这*年对******(幼儿姓名)的照顾与关怀,我们的小宝贝进步可大了,在幼儿园里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提裤子等等,每天早上见到老师能够勇敢说“老师早”,知道好东西要大家分享的道理,每天回家后喜欢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描述今天在幼儿园经历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有时候帮助我们拿拖鞋、做一些小劳动,看着孩子一天天懂事,衷心地感谢老师们。
望老师加强他(她)的学习自控能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说幼儿的缺点,望教师严格教育的),严格教育,辛苦老师了!
八、幼儿园教师对配班教师的评语?
配班老师负责教学,游戏,孩子的安全,三浴等等,生活老师负责孩子的饮食,卫生,午睡,穿衣服那些。无论是什么老师,对孩子同等重要。因为在幼儿园里都是保教结合,一起管理好同一个班级,一起照顾小朋友的。只是作重点不同。
九、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游戏?
幼儿遇到困难、挫折时,即将放弃游戏意愿时;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十、幼儿教师的介入行为有哪些指导原则?
1、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都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适合幼儿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适宜性原则充分表明了幼儿自身特点和需要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影响:适宜的目标幼儿跳一跳能够得着,适宜的内容幼儿容易理解,适宜的方法幼儿能够接受,只有适宜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时候,不要照搬书上的,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考虑自己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再好的活动不是适合自己也是徒劳。
2.、渗透性原则
这里的渗透有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活动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自然进行,保育为主,保教结合;二是指课程内容之间相互渗透,无论是五大领域课程还是主题课程,其内容、目标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不能孤立进行。尤其是语言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身体更明显一些。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都要渗透大胆表达的目标等。
3.、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和调动幼儿的主题参与性,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二是指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同伴资源等多种教育资源的共同参与。
4、发展性原则
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发展的途径,使幼儿既获得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当然,发展不仅仅指知识的丰富,还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上是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概念、类型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的意义、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等理论方面的总体论述。这些理论的论述综合了当前幼儿教育的前沿理念,从教师角度出发,结合实践,将理论知识平民化,便于教师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为如何设计符合幼儿学习需要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综合、整体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能使教学活动设计更加科学、有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