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简述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

112 2024-08-07 05:17 回车巷人才网

一、简述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

1、审计计划:预备调查;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审核和批准。

2、审计测试: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3、完成审计工作:审核关联交易;关注期后事项;关注或有损失;评价持续经营能力;完成审计外勤工作。

4、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审计意见的类型;审计报告范式。

二、ipo审计过程与年报审计过程的区别?

1、含义不同。IPO审计过程是公司上市以前的审计,是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公开招股之前要做的审计工作。年报审计过程是公司上市以后的审计,是一家企业或公司普通年度出具财务会计报告审计的工作。

2、重点不同。年报审计主要是提供一份审计报告,工作的重点是其实是审计调整的博弈以及审计费用的讨价还价。而IPO审计主要是提供一份服务,重点是对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解决和对内控流程的改善及财务人员的培训,这中间的每一步,都需要律师和券商和企业做不断的沟通。

3、时间不同。IPO审计审计时间较长,通常三年审核一次。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区别:  1.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  2.两者独立性不同  3.两者接受审计的自愿程度不同  4.两者遵循的审计标准不同  5.两者审计的时间不同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要利用中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部分。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许多一致之处。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区别?

  1、二者概念不同。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执行政府预算收支的情况和会计资料实施检查审核、监督的专门性活动。

  注册会计师是指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

  2、开展工作的法律依据不同。国家审计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审准则准;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3、审计主体不同。国家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

五、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早于国家审计?

是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早于国家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公司制的出现,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第三方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增加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公正性。而国家审计则是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对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以确保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

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早于国家审计。

六、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区别?

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往往需要借助内部审计,而内部审计部门也经常要求注册会计师提供管理建议书。但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有很大区别:

①审计独立性不同。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可同日而语。

②审计方式不同。内部审计根据本部门、本革位经营管理的需要自觉施行、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则是受托进行。

③审计内容和目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审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提出各项改进措施;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依据独立审计准则,主要围绕会计报表进行,是对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④审计职责和作用不同。内部审计的结果只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对外不起鉴证作用。并向外界保密;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对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对外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作用。

七、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什么?

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审查单位内部的各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各项改进措施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依法对一切营利及非营利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进行的审计 政府审计是依法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

八、审计底稿的编制过程?

1、搜集审计工作底稿

一要搜集全面。全面搜集审计过程形成的所有审计记录资料。把应当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备查类相关资料及审计过程中形成的结果类材料全部搜集起来。

二要分类整理。一般分为3类:一是被审计的原始资料或者复印件。如被审计单位营业执照、合同协议、章程、组织机构及管理人结构图、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经济合同、验资报告等资料的复印件或摘录。这些大都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备查类工作底稿。二是审计过程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查、看、问情况,抽样本样本情,样本真实性、合规性审核计算、测试、验证等情况,评价分析情况、给出的结论和建议情况等所有审计过程的记录。三是审计结果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审计通知》《审计方案》《审计报告》和各种会议沟通记录等。

2、记录审计工作底稿

首先,按格式全面记录。按照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格式,填写其具体内容,尤其是在审计摘要一栏中要准确定性并详细写清审计发现事项的起止时间、被查单位,涉及单位(含第三方,如贷款的担保单位)、账号或科目、金额、方式、后果或危害、原因、事项发生的大体经过、经办人和审批人等l0个方面的内容。其次,确认不符合。审计人员根据查阅的账务和有关资料,对照审计标准,找出不符点,从而确定审计发现事项并确定其性质;其三,对照有关审计依据,针对违反事项提出审计建议。

3、分析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1)分析。一是分析工作底稿是否齐全。备查类记录是否全面且真实;程序类记录是否全面反映审计内容和要求,是否充分、符合逻辑;结果性记录是否与程序类记录的证据一致。二是分析工作底稿是否支撑审计结论。根据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要求,分析审计取证是否完整、充分,如有遗漏事项,应责成有关审计人员进一步核实、取证。

(2)复核。审计组按照要求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复核程序如下:

一是确定复核人员。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由审计组组长进行复核。必要时,审计组组长可以委托具有一定审计经验、熟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准则的审计组其他人员进行复核。

二是明确复核要点。复核人员主要对审计程序是否规范、审计方法是否恰当、审计取证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可靠、工作底稿编制是否规范等事项进行复核。

三是记录复核结果。复核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之后,应记录复核的结果,对复核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或追加审计程序等意见。

四是落实复核意见。编制工作底稿的审计人员应当对复核意见予以答复。需要追加或补充审计程序的,应由审计组实施相关的审计程序,并形成相应的审计记录。复核人员对追加或补充审计程序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也要进行复核。

五是签名和注明复核日期。复核人员应当签名和注明复核日期,表明审计组的复核已经实施。

4、汇总编制审计问题汇总表

审计工作底稿经复核后,按性质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汇总审计发现问题,编制《审计发现问题汇总表》,便于形成审计事项整体结论。

一是汇总审计发现问题。

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审计终结阶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起草审计报告奠定基础。

审计人员把分散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各种审计问题逐一识别出来,根据《审计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内容,按照项目类别或业务性质,对发现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首先,分析。审阅和分析经复核的反映上述各类问题的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材料,明确问题的主要事实以及审计组对问题的初步定性和处理意见。

其次,归类。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涉及金额的大小加以归类。

二是编制审计问题汇总表

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应编制《审计问题汇总表》。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同类问题涉及金额的大小,以一定的次序汇总编制审计查出问题汇总表。按照重要性排序为: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财务收支方面的重大舞弊或差错,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及其影响和结果等。

5、评价审计结果,提出初步审计意见

评价审计结果,作出审计结论,需要审计人员大量地运用专业判断。

审计人员对查出问题、应运用重要性水平和重要性原则,对审计事项作出审计评价。评价审计发现的各类问题和差异对会计报表和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形成初步审计意见。提出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意见和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的审计发现问题。

重要性水平和重要性原则要求:当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审计调整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时,不得认为其会计报表是真实的;当审计查出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时,不得认为其经营活动是合法的;单笔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单笔金额虽然没有超过重要性水平但性质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如果审计准备阶段确定的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作过修正,评价审计结果时则应使用修正后的重要性水平。

6、与被审计单位事实确认

审计人员在对各业务循环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就发现的问题和差异随时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但一般是初步的、非书面的。为了进一步落实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审计终结阶段,各审计组应在对审计资料进行汇总、并形成初步审计意见后,就审计工作底稿中反映的下列问题与被审计单位事实确认:

(一)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

(二)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会计核算等问题;

(三)管理活动、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需要加以改进的事项;

(四)其他需要确认的事项。

审计人员应收集汇总事实确认的过程和结果。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合理解释,审计组应予以考虑,审计组认为可以接受的事项,应当对审计意见进行适当的修改,同时应在相应审计工作底稿中加以注明。

九、什么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审计方法,其审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风险评估:首先,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这包括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2. 风险识别: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审计人员需要识别出具体的风险点。这可以通过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文件审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

3. 风险评级:对于识别出的风险点,审计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评级,确定其重要性和紧急程度。通常采用的评级方法包括高、中、低或者使用数字等级。

4. 风险响应:在评级的基础上,审计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响应策略。这包括确定具体的审计程序、采样方法、测试方法等,以便对风险点进行验证和检查。

5. 风险监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持续监控风险点的变化和演化。这可以通过定期更新风险评级、跟踪风险点的解决情况等方式进行。

6. 风险报告:最后,审计人员需要编写审计报告,将风险点的识别、评级、响应以及监控情况进行总结和说明。报告应该清晰明了,向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关风险的重要信息和建议。

总的来说,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通过对风险的评估、识别、评级、响应和监控,帮助组织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

十、内部审计监督 过程?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一,审计立项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机被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包括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

二,审计批准与授权对已立项的审计项目审计,应该在审计实施前已正式的报告的形式报告集团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