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改革的意义?
改革后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分为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政府会计制度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属于概念框架,是统领具体准则的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目标、会计主体、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等内容做出的规定。
具体准则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处理原则;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实际应用做出的操作性规定。
二、中国会计学会创建于什么时候?
中国会计学会(Accounting Society of China,简称“ASC”) 成立于1980年1月,是财政部所属由全国会计领域各类专业组织,以及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会计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联系政府机构、工商界和学术界的桥梁和纽带,是会计精英就财务会计改革与实践进行交流的高层次平台。
三、会计核算从哪年开始?
从奴隶社会至今,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集团都依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会计立法做出过相应的规定。西周时期 有了会计立法的雏形:周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会计主管官员——“司会”一职。
它是会计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利用账册、数字、公文、户籍、地图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级官吏的工作,并检查、听取他们的会计报告。战国时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编篆《法经》,史称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许多与会计有关的条款。
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就会计账簿及安全受法律保护的问题做出了明文规定。
此外,在《账法》、《杂法》等条文中,还对会计凭证、会计印鉴、仓储保管及度量衡等技术方面也规定有具体条款。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会计方面的规定就更加具体。
如在《效律》中就严格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廉洁奉公,账实相符,记载准确,计算无误等要求。
同时还对会计交接、财物损耗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汉朝 对于会计账簿的设置与分类,会计簿籍的登记方法,会计计量单位与盈利的计算,会计凭证、会计报告、财物的保管与盘点等方面作了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
如在《上计律》中就具体规定了“上计簿”的拨出程序与时间,严令对上报不及时或者不实者治罪。 唐宋时代 史称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会计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奠定当今账户结算余额原理的“四柱清册结算法”,在会计机构的设立上又设立了专司审计的机构——比部。
在会计立法方面亦更趋完善,不仅规定对违反会计制度的人给予较严厉的处罚。
而且限定凡属经济报告上隐漏重复,收支不实者均从严治罪,甚至在有关条文中还规定了会计报告的格式及书法誉写要求。元、明、清时期 在当时的一些重要法典中,对会计制度均有相应的规定,并较之前朝更加具体与完善。辛亥革命后 由于对外政治与经济交往范围的扩大,西方成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大量传入中国,推动了会计工作法制化的进程。
1915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参议院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比较完善的《会计法》,共九章三十六条,史称为“民三会计法”。后来,又陆续颁布了一些专业会计法规,但后因袁世凯倒台,北洋军政府内部分裂,全国发生军阀混战事件,致使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1935年,国民党政府也颁布了一部含十章一百二十七款的《会计法》,其内容详尽,分项说明具体,加上后来于1945年颁布的《会计师法》,对于规范会计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 财政部于1949年12月设置了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专门机构,会计立法工作逐步展开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财政部的名义颁发了一系列行业性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操作法规体系。八十年代 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会计法制建设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经第六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会计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会计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诞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有必要对构成会计法制体系基础的《会计法》进行调整。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人大五次会计会议做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会计法》,实施范围扩大,会计工作地位与作用突出。
更适应我国会计自身改革及在具体事务处理上与国际通行惯例相接轨的需要。
还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
1999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十二次会议再次修订了《会计法》,其具体条款的规定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对会计改革的要求。 回顾中国会计法制化的历史,从中得到的启发是:不论哪朝哪代,会计工作都要有相当的制度规范,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是自古以来开展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