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会计作假帐构成犯罪吗?

245 2023-09-18 15:10 admin

一、会计作假帐构成犯罪吗?

会计做假账肯定构成犯罪了,因为快递做假账,你肯定是在经济账上胡乱的做细胞的,做假证。造成偷税漏税这些肯定就要追究你的经济犯罪行为,这个是法律上明确规定的,因为你做假账肯定就是为了偷税漏税了。做假账肯定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说你这个做假证的行为肯定要构成经济犯罪。

二、会计作假帐被发现了怎么解?

首先,会计作假帐就是违法!会计都是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工作中应该按会计法、税收法、统计法等财政法规去开展工作。如果做假帐就是知法犯法,所以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守财经纪律,不做违法之事。

如果作了假帐,要迅速自查纠正;纠正有困难的(如已跨年)涉及税收的要报告;涉及上市公司已公告的需纠错公告;属于被执法部门审计查处的按法规承担责任。

三、会计事项处罚标准?

行政处罚主要分为六种: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会计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的八个条款规定了对违反会计法的处罚,处罚种类只有“罚款”和“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四、会计结清事项包括?

年终清理结算的主要事项包括:

清理、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字和各项缴拨款项、上交下拨款项数字。年终前,对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所属各单位之间的全年预算数(包括追加追减和上、下划数字)以及应上交、拨补的款项等,都应按规定逐笔进行清理结算,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年度预算数、领拨经费数和上交、下拨数一致。

为了准确反映各项收支数额,凡属本年度的应拨应交款项,应当在12月31日前汇达对方。主管会计单位对所属各单位的拨款应截至12月25日为止,逾期一般不再下拨。

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都应及时入账。本年的各项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应在年终前全部上缴。属于本年的各项支出,应按规定的支出用途如实列报。

年度单位支出决算,一律以基层用款单位截至12月31日的本年实际支出数为准,不得将年终前预拨下年的预算拨款列入本年的支出,也不得以上级会计单位的拨款数代替基层会计单位的实际支出数。

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

事业单位年终应及时同开户银行对账,银行存款账面余额应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核对相符。现金账面余额应同库存现金核对相符。有价证券账面数字,一般应同实存的有价证券核对相符。

年终前,应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清理盘点。发生盘盈、盘亏的,应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处理,调整账务,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事业单位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进行年终结账。年终结账包括年终转账、结清旧账和记入新账。

年终转账。账目核对无误后,首先计算出各账户借方或贷方的12月份合计数和全年累计数,结出12月末的余额。然后,编制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后,再将应对冲结转的各个收支账户的余额按年终冲转办法,填制12月31日的记账凭单办理结账冲转。

结清旧账。将转账后无余额的账户结出全年总累计数,然后在下面划双红线,表示本账户全部结清。对年终有余额的账户,在“全年累计数”下行的“摘要”栏内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再在下面划双红线,表示年终余额转入新账,旧账结束。

记入新账。根据本年度各账户余额,编制年终决算的“资产负债表”和有关明细表。将表列各账户的年终余额数(不编制记账凭单),直接记入新年度相应的各有关账户,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以区别新年度发生数。

事业单位的决算经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审批后,需调整决算数字时,应作相应调整。

五、九种会计事项?

会计事项分为四类九种

第一类业务:某个会计要素内部两个项目一增一减。包括三种情况: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

(2)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例如:从银行借款,并用该借款偿还原欠货款;(银行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

(3)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如:经批准用资本公积转赠资本。

第二类业务: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增加。包括两种情况:

(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增加

例如:向银行借款并存入银行。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例如:收到企业所有者投入的机器一台;(固定资产、实收资本增加)

第三类业务: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两个要素项目同时减少。包括两种情况:

(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减少

例如: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货款;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例如:投资者收回对企业的投资,办妥手续后以银行存款返还给投资者;(实收资本、银行存款

第四类业务:会计等式右边的两个要素项目一增一减。包括两种情况:

(1)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如: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减少、应付利润增加)

(2)一项负债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六、会计离职注意事项?

  一、财务人员离职注意事项

  财务人员离职前可能需要交接的资料:

 1、如果管理合同,还要交接所有合同,并核对金额;

 2、以前年度的所有凭证、所有账本;

 3、财务章交接;

 4、将银行对账单和账目上进行核对;

5、交接发票,并核对数量;

6、交接最近3年的纳税申报底单;

 7、公司的进出货往来有关的账本,有利于了解进贷成本和渠道路财务章交接。

 8、交接现金,并和现金账进行核对;

9、各类总账、明细账核对后填写有关交接报告,双方、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签字。

七、会计期末事项调整原则?

(1)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这种类型简称为“调整负债”。

(2)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这种类型简称为“调整减值”

(3)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这种类型简称为“调整收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交所得税等。

(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存在的财务舞弊和差错,应当作为调整事项,调整报告年度财务报告相关项目的数字。这种类型简称为“差错更正”。

八、会计创业注意事项?

1.明确分工

在创业团队搭建组织结构和进行团队分工时,需要有人负责资金和财务管理,这个人不一定要是专职,但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岗位。

创业初期会很忙,所以不建议创业者把什么都兼起来,找个人帮忙还是很必要的,比如每个月或每周报个资金计划,为新项目写个预算书,审核一下合同条款,寻找融资渠道之类。

2.建账

是找个专人负责做账还是请代账公司全包了?这是很多创业者在初期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其实这还是成本效益的事。创业初期员工人力成本是很大的支出项,能省就省,代账公司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不过我们要了解认清代账能为我们做什么,替我们省下哪些成本。另外,还要注意对企业、项目的核心信息保密。

现在的代账公司主要提供的就是代账服务,对外为你报税年审提供资料之类,在外跑腿,还是挺能省时的;对内提供财务报表,不过管理方面的事是不管的,也不能管。基本上是你提供什么原始单据,他就做什么账,这就意味着财务监管、内部控制方面的事(这是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要创业公司的管理者自己完成。

所以是不是要找专职财务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不过如果选择财务代账服务就一定选择正规公司,一旦遇到责任事故,也能为企业拦截风险。例如企橙网就在其服务帮频道推出代理记账服务,筛选出优质服务机构,为企业财税保驾护航。

3.资金管理

公司不论大小,不论规模,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很多精通财务的人最重视的财务报表往往不是损益表或资产负债表,而是现金流量表,因为现金流量表是最不容易粉饰的。

对创业公司来说盈利只是目标,活下去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所以创业者要管好资金,这包括怎么找怎么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融资,融资不是钱越多越好,钱太多一时花不掉,存在那不用就是浪费,把股份贱卖是一方面,提前稀释你的股权就更麻烦了。马克·扎克伯格在公司上市时还掌握着 28.1%的股权,这与他只在合适的时间找合适的投资人有很大关系。

融到钱还要知道怎么花。一些创业公司一旦融到钱,就大批招兵买马,租最大的办公场所,买最好的设备,结果到最后钱花没了、公司倒闭了。现在的互联网巨头都是靠当初的精打细算熬过来的。所以一定要做好财务预算,主要是资金预算,要精确到月到周。有人统计完成一轮融资要半年的时间,因此,创业团队要保证公司账上有不少于6个月的现金储备。一个现金管理良好的公司也会得到投资者的信任,毕竟,没人希望自己的钱被人浪费。

4.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公司所有部门的事,但如果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做的不好,那它的内部控制也不会好到哪去。所以对于创业期的公司,内部控制一定要以财务为核心,调动全员参与。

创业公司的内控为什么难,主要原因还是人少部门少,一人多岗,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业务交叉过多,账务处理不规范、随意性大,事后又没有监督,最后会计信息失真不说,还会给公司造成很大损失。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公司内控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堵住实质性漏洞。

1)不相容职务分离。俗话说一人为私两人为公,任何事集中于一人办理都是危险的。当然,创业公司受规模人员限制,不可能所有岗位都是专人专职,所以增加岗位互相牵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出纳负责现金收支,就一定不能兼任做账、审核和档案保管;法人章、公司章、财务章要分别交不同的人保管(交老板一个人手上当然也可以),仓库保管员就不能兼做商品明细账,总之处理每项业务全程都要有二个以上的人员负责,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

2)减少现金交易。所有交易力求用公司基本户完成。因为通过银行账户付款是有一定流程的,只要把印鉴章管好,一个人是无法把钱转走的。同样,收款也要走银行,务必不能让业务员经手现金。要做到不收现金,不付现金(小额费用可以装个 POS 机),这样年底就是不做账,打个对账单流水也能把企业现金流看个大概,还能保证真实性。

3)规范内部审批流程。所有签批都按岗位走流程,哪怕让一个人多签两回字也没关系,这样便于明确责任,事后监督。

4)重视会计档案的保管。很多小企业不重视会计档案的保管,结果出了事想查明真相,追究责任都不行。会计凭证只是一个记录,真正重要的是凭证后的原始单据,要告诉会计人员,凭证后该有的东西一个都不能少。自制的单据同样重要,要有专人保管,领收都要登记,单据要有单据号,且必须连号,这样才能方便查询,追踪流向。

5)管好印鉴章。如果创始人不能把所有的印鉴章都抓在手里,那么至少公司章、财务章也要分别交给最可靠的人。财务章管的是钱,公司章管的责任和风险。有了这两个章,公司一般事务就不能绕过你,它们代表了权力。所以盖章一定要登记,年底把登记表看一下,就知道今年干了哪些事情,责任人是谁。

5.事后监督

事后监督有很多种形式,例如,可以找个审计事务所搞个年度审计;针对内控做个专项检查;让个别重要岗位互换一下;年终做个财务分析报告。

九、会计期末事项梳理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二、 存货期末计量方法

(一)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略)

(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十、会计事项的处理原则有?

会计原则有以下:

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是指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是对财务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将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归纳为: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项原则。

客观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使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依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违背这一原则,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就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关性原则

亦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密切相关,表现在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把握可能的结果,从而改善当前的决策;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能为决策者证实过去的决策产生的结果,从而修正或坚持原来的决策。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应坚持这一原则,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贯性原则

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会计核算中,经常会出现相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办法可供选择,例如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认定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企业可以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使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一经选定某一种方法,就不得随意变动,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当然也不是说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在会计核算中遵循一贯性原则,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可以防止某些企业和个人利用会计方法的变动,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财务会计报告。

可比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要具有横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纵向的可比性。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及时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表现在会计信息时效性上,过时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以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明晰性原则

亦称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要能弄懂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信息内容,才能加以利用,并作为决策的依据,因此,明晰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简明、易懂,能简单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能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理解。在会计核算中只有坚持明晰陛原则,才能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利用。

权责发生制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取得和责任完成作为收入和费用发生的标志,有助于正确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方法被称之为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配比原则

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根据收入与费用的联系方式,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如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相配比,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相配比;二是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的收入项目没有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如广告费、办公费和经理人员工资等,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收入相配比。在会计核算中遵循配比原则,就是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并登记入账,借以计算确定该期的损益。

实际成本原则

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便于查核;同时实际成本数据的取得和确定也比较容易。坚持实际成本原则能使会计核算资料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如果企业的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其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未来可收回金额,企业就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1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应从当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而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当期、主要是为以后会计期间收入的取得而发生,应由今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来补偿的支出。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区分开来,对于收益性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以正确计算当期经营成果;对于资本性支出应列入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根据其与以后各期收益的关系,将其价值分摊到以后各会计期间,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企业将原本应计入资本性支出的计入了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当期资产和收益;反之,则会高估当期资产和收益;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其正确决策的作出。

谨慎性原则

亦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遵循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并处理会计事项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到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收益则不预计入账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有多种表现,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物价上涨情况下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当然,遵循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本原则,应当按照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加以纠正。

重要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会计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问题,使得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避免出现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出现,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起到突出重点,简化核算,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会计核算中,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性质上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