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最早实行双轨制是法国吗?

275 2023-09-07 20:26 admin

一、最早实行双轨制是法国吗?

双轨制最早出现于18、19世纪的欧洲,以西欧地区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为代表,是一种纵向划分的学制系统。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系统,互相平行。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双轨制把学制系统分成两个平行的轨道。一轨自上而下,结构是大学-中学。这一轨的可以看成是精英教育,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另一轨是从下而上,结构是小学-职业学校。这一轨可以看成是职业教育,教育对象是劳动人民子女。

双轨制虽然有利于培养学术人才,但剥夺了普通大众读大学的机会,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二、什么时间实行的退休金双轨制?

1997年实行的双轨制因为在1997年之前,我国退休金实行的是统一的制度,所有人均按照相同的比例和标准缴纳和领取退休金,然而由于职业和地区差异巨大,实际上有些人员或者地区的缴纳费用相对于领取收益是不平衡的。因此,在1997年,经过制度调整,我国实行了退休金双轨制,即一轨是按照总数平均的比例和标准缴纳和领取退休金,另一轨则是鼓励个人自愿缴纳更多的退休金,在领取时可以按照自愿缴纳的比例领取相应的收益,相对于之前的制度,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员或地区的需求,也更具灵活性和差别化。补充:退休金双轨制在之后经过多次改革调整,目前已经逐步完善,实施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认可。

三、会计双轨制的有哪些?

责任会计的核算模式一般分为“双轨制”和“单轨制”两种。所谓责任会计核算的双轨制核算,是指在不影响和改变企业原有财务会计核算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和责任管理的需要,在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之外,构建一套独立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责任收入、责任成本、责任利润等方面的核算。

四、退休金双轨制是何时实行的?

退休金双轨制是在1997年开始实行的。这是因为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的颁布,规定企业应当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但是对于采用劳务派遣等形式的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比较困难,因此实行了退休金双轨制。工人和职员能够享受企业已缴纳的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匹配的部分,而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只能享受企业已缴纳的养老金。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退休金待遇的不公平等。需要注意的是,退休金双轨制已于2018年废止,重新实行单独账户制。

五、中国哪个朝代在政治上实行双轨制度?

中国古代运用一国两制的朝代——辽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运用这一思想的朝代——辽。

辽,为契丹所建,辽太宗统治幽云十六周后,为适应两个不同的社会,实行了不同的制度。即“北南面官制”的一国两制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汗制待汉人”,即以契丹官制统治契丹人,以汉族官制统治汉族人。辽代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时间长达200年之久,这种统治方式,既有利于封建制的巩固和发展,又促进了契丹本族的繁荣。

六、实行双轨制后,教师基本工资还有吗是多少?

教师的基本工资应该是有的,国家改革工资,就是提高基本工资把不同岗位的补贴减少,增加基本工资才能缩小不同岗位的差距,要不都想着当领导了,一般职员谁还好好工作啊,所以放心。

七、哪个公司实行了会计无纸化?

实现会计无纸化的公司应该是线上办公设施齐全网络安全,应该是华为。

八、什么叫双轨制?

指两个系统同时运行的制度。在教育学中,双轨制是现代学制的一种类型,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二轨是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其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大学,后有中等教育的预备学校(文法学校),再后有初等教育性质的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

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九、1949年至今我国会计实行什么模式?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改变会计报告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会计理念更没有什么突破和变化,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原则性变迁问题,因此,本文论述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的变化。

不同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过程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即使同是分为三阶段或者四阶段,其起止时点划分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无论划分几个阶段,关键是不同阶段除了准则制度有显著变化外,还要有明确的起止标志以利于区分。因此,可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分为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会计制度统一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四个阶段。

(一)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阶段(1979—1992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终点标志是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和1985年的《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会计制度,其规定的会计核算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均学习、借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二)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阶段(1993—2000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终点标志是财政部于2000年12月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开始采用会计准则,并结合国情,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办法实施“两则”、“两制”。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我国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到2001年底我国已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

(三)会计制度统一完善阶段(2001—2006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自2001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施行(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并鼓励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执行),终点标志是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制度的统一。2001年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颁布《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四)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07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这一阶段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除少数准则保持中国特色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趋同,进一步缩小了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中国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显著标志。

十、我国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实行什么制度?

一、我国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实行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有关法律依据

1、《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一条规定: 总会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按照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九条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3、《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九条规定: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