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295 2023-10-25 01:08 admin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是为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7月13日发布,自2016年8月13日起施行。

二、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

在中国资本市场,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也是深化改革、促进市场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现状与挑战两个方面对中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进行探讨。

现状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的流通和转让。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股权转让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发展。

然而,目前中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涉及到不同股东的利益平衡问题。其次,国有上市公司的估值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国有资产的特殊性质导致其估值难度较大。此外,股权转让的交易流程和监管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挑战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是股权转让的核心问题之一。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对复杂,涉及到政府、股东、监管机构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如何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其次,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交易活跃度不高。这不仅制约了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也限制了股权转让市场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股权转让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其流动性和透明度。

此外,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定还不够完备,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合法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法治化水平。

结论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在中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相信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将逐步取得更大的进展。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股权转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为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国有企业担保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北京市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强担保业务管理、规范担保行为、有效防范企业担保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8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北京市人民政府直接出资设立,授权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监管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其担保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企业担保分为对内担保和对外担保。对内担保是指企业与子企业(指企业境内或境外设立的独资、控股子企业)或子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企业对内担保应当符合企业担保管理制度,由企业自行决定。对外担保是指企业与其参股企业、无产权关系企业之间的担保。

本办法除有特别指出外,所称担保为对外担保。

第四条 企业担保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企业是担保行为的主体,是担保决策的直接责任人;市国资委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责,规范和指导企业的担保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严格程序、审慎处置的原则。企业在做出担保决策前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对担保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担保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依法合规、规范运作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完善企业内部担保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担保工作程序,确保担保行为的合法、科学、规范。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五条 市国资委对企业的担保行为履行下列管理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企业建立健全担保管理制度;

(二)组织开展对企业担保业务的监督检查工作;

(三)指导企业提出防范担保风险的措施;

(四)其他法定职责。

第六条 企业对担保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并执行企业担保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二)决定企业的担保行为;

(三)审批子企业的担保事项;

(四)负责子企业担保的监督检查工作;

(五)负责子企业担保信息的汇总、分析工作;

(六)及时向市国资委报告担保情况;

(七)配合市国资委开展担保稽查及责任追究工作;

(八)其他法定职责。

第三章 担保条件

第七条 企业原则上不得对经营状况非正常企业提供担保。经营状况非正常企业主要是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

(一)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政策性亏损除外)或资不抵债的;

(二)存在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良记录的;

(三)涉及重大经济纠纷或经济案件对其偿债能力具有实质不利影响的;

(四)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

(五)与本企业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

(六)市国资委认定的其他情况。

第八条 担保申请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并办理年检手续;

(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备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

(三)具有清偿债务的能力;

(四)无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信用记录;

(五)无重大经济纠纷;

(六)最近1个会计年度资产负债率原则上不高于70%(含);

(七)市国资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担保申请人的融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所在地发展规划和有关产业政策要求;

(二)符合所在地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三)不属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包括任何形式的委托理财,投资股票、期货、期权等)。

第四章 反担保

第十条 企业在提供担保时,应当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市属企业之间采用等额互保的业务除外。

第十一条 反担保的形式主要包括保证、抵押、质押,企业应当根据风险程度和担保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履约能力确定反担保方式。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在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后,方可与债权人签署担保合同。反担保合同和担保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工作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第十三条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的反担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担保管理

第十四条 市国资委对企业以下担保项目实行备案管理:

(一)企业对无产权关系企业的担保:

1.担保申请人为非国有独资、控股企业的;

2.担保申请人为境外企业的;

3.为同一担保申请人提供担保,累计担保金额在1亿元(含)以上或超过企业净资产20%需继续担保的;

4.企业累计担保总额达到2亿元以上或超过企业净资产30%以上需继续担保的。

(二)企业对参股企业的担保,担保额超过或累计超过出资额的。

第十五条 须备案的担保项目,企业应当在董事会(或相关决策机构)决策后10个工作日内向市国资委备案。市国资委对备案资料进行核实,原则上在收到完整备案资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出具备案意见。

第十六条 按照本办法须报市国资委备案的担保项目,统一由企业正式行文报送。上报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担保备案请示,具体说明企业担保事项的原因、担保的主要债务情况说明、担保类型及担保期限、担保协议的主要条款、时间、金额等相关情况;

(二)企业董事会(或相关决策机构)审议同意担保的书面决议;

(三)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具的项目审批文件;

(四)担保申请人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

1.担保申请人经审计的上一年度财务报告;

2.担保申请人对于担保债务还款计划及资金来源的说明;

3.担保申请人融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担保申请人的营业执照和法人代码证复印件;

(五)反担保方案及反担保提供方具备实际承担能力的相关证明;

(六)法律意见书;

(七)其他与担保相关的资料。

第十七条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程序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一)担保项目自备案之日起6个月内未实施,需顺延的;

(二)担保期间,需修改担保合同中担保的金额、范围、责任和期限等主要条款的;

(三)担保项目期满后需展期并需由企业继续提供担保的。

第十八条 企业实行财产、权利抵押或质押担保的,依照法律程序将抵押物或质押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处理时,抵押或质押资产应当依法进行资产评估。

第十九条 企业履行担保责任过程中,遇有担保申请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在案件经人民法院受理后,企业作为债权人,应当依法及时申报债权,依法行使追偿权。

第六章 担保监督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制定担保管理制度,并报市国资委备案。企业要加强对担保项目的调查、跟踪、监控,对担保事项进行定期分类归档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按照管理层级上报并采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一条 每年3月底之前,企业应当向市国资委汇总上报本企业上一年度的对外担保和对内担保情况(包括担保申请人、担保项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等情况)。市国资委根据需要对企业担保项目进行随机抽查和定期督查。

第二十二条 市国资委委派的企业监事会成员、财务总监及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监督职责,依照本办法,强化对市属国有企业担保行为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提供担保,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按照《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担保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专业担保公司经营的担保业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法律、法规及市国资委有关文件对企业境外独资或控股子企业担保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由市国资委颁布实施的其他文件、规定有关担保条款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四、股权管理办法?

《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于2010年5月4日以中国保监会令2010年第六号发布,根据2014年4月15日中国保监会令,2014年第四号《中国险监会关于修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该《办法》分总则、投资入股、目前变更、材料申报、附则5章37条,自2010年6月10日起实行。中国保监会2000年4月1日颁布的《向保险公司投资若谷暂行规定》以及2001年6月19日发布的《关于规范中资保险公司吸收外资参股有关事项的通知》予以废止。2018年3月7日,保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五、国有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办法?

是指对国有产权交易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办法的主要内容:

1. 国有产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制度,开展对国有产权交易活动的监督检查。

2. 国有产权交易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可以要求国有资产所有人和经营管理人提供与交易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审核和调查。

3. 国有产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国有产权评估机构的监管,规范评估行为,防止评估机构与交易相关方利益勾连,保证交易公正、公平、公开。

4. 对于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交易,国有产权交易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暂停或者终止交易,并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5. 对于存在特殊情况需要暂缓或中止交易的,国有产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向社会公布决定的理由和依据。

6. 国有产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投诉,并对投诉进行核实和处理。

7. 国有产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国有产权交易的统计数据以及监督检查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地区的不同,国有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进行综合考虑。

六、股东股权管理办法?

股权管理办法

一.总则

根据持股会章程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持股会的所有会员。

二.职工持股标准管理

持股会会员按岗位和职务,规定其持股量。

各级持股标准为:

(1)工人 万股至 万股;

一般职员 万股至 万股;

中级职员 万股至 万股;

高级职员` 万股至` 万股;

公司领导 万股至` 万股。

持股会可以视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修订、调整职工持股标准。

三.初始认购

凡属认购范围的职工,均有权认购规定额度的持股会股权。

职工入股需填写入股申请单,经领导审批后缴纳股金,办理入股手续。

职工入股额应达到要求所持股标准的下限。

持股会会员应占全公司应入股人数的 %以上。

四.凭证管理

持股会向会员发放会员出资证明,不印制股票,出资证明载明下列事项:

(1)会员姓名、身份证号、工作证号、出资证明证号;

(2)发证明日期和注意事项;

(3)理事长签章。

出资证明不得载明会员的出资额。

2.出资证明不得涂改,应妥善保管,如有污损或遗失,应及时与持股会、理事会联系办理挂失、补办手续。出资证明不得在社会上流通。

3.公司向会员发放职工股份凭证,内部职工股份凭证载明下列事项:

(1)公司名称;

(2)公司登记日期;

(3)公司注册资本;

(4)内部职工股股份总额和出资日期;

(5)内部职工股出资证明编号、核发日期;

(6)董事长签章。

4.内部职工股股份凭证由职工持股会统一集中管理。

5.持股会建立会员持股名册,作为统一管理公司特定股份的依据。会员持股名册载明下列事项:

(1)会员姓名、身份证号、工作证号;住所、出资证明号;

(2)持有股份总数、股份分类及份额、会员出资金额;

(3)股份变动记录;

(4)理事长、会员、经手人签章。

6.会员使用出资证明,并同时出示本人身份证明和工作证,可以查阅会员自身持股档案,办理股份转让过户、分红、退股手续。

五.股份持有限制条件

1.持股会会员在持有公司股份的 年(如3年)内不得转让。

2.对公司新人员,在试用期内,原则上不能持有(认购或受让)公司股权。新进职工在本公司服务 年方能持有,持有途径为:

(1)在持股会增资扩股时;

(2)其他职工转让股份时;

(3)持股会尚未募足的额度内。

3.对公司晋升或降级人员,其须通过买进或卖出部分股权,以达到相应的不同级别持股标准。

4.职工入股后一律不得退股,但有下列情况除外:

(1)死亡;

(2)退休;

(3)辞职;

(4)除名;

(5)辞职;

(6)调动;

5.职工股份没有继承权,职工之间不能相互赠予。公司因改组为上市公司之后,持股会作为发起人股,不得上市交易,而可根据有关法律,在公众股10%额度内另购内部职工股,按规定上市交易。

六.股权交易管理

1.股权交易的供方。

(1)特殊的退股;

(2)因增资扩股的份额;

(3)尚未募足的额度和结存股份;

(4)因降级需减持股份;

(5)转配股。

2.股权交易的需方。

(1)公司新人员所需;

(2)因晋级需增持股份;

(3)配股。

3.交易管理机构。由持股理事会负责股权交易管理。

4.交易规则。

(1)交易的价格。以交易时每股净资产为基准价格。

(2)交易时间。

a.可采取定期交易(每年定期几次);

b.不定期交易,当供需双方积累股份金额达到某个标准时,交易1次;

c.随时交易,每当有交易要求时就进行交易活动。

持股会可采取其中某种方式。

(3)交易撮合规则。

a.按申请的职工职位高低优先;

b.按申请交易的时间优先;

c.按申请交易的价格高低优先;

d.按申请交易量大小优先;

e.按交易的原因重要性排序。

通过组合

a~

(5)

e生成撮合操作细则,进行交易。

5 .交易费用。

对股份交易成交的双方按成交金额各征收 ‰的手续费。

6.股份不能私自转让和炒买炒卖。私自转让和炒买炒卖的交易结果一律无效,由此造成的经济纠纷自负。扰乱持股秩序的,取消持股资格;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七.送配股管理

1.持股会可以因公司公积金转成注册资本而获得相应的新增股份。持股会按职工持股份额同比例放大其持股量,在职工持股名册记录。

2.持股大会可以用其相应的分红基金购买其他股份而扩大持股比例。各会员同比例放大其持股量,在职工持股名册记录。

3.公司增资扩股,要求持股会配股时,会员可以放弃配股权,该配股权可在公司内有偿转让交易。

八.附则

1.本办法由持股会理事会解释。

2.本办法经持股会会员大会审议通过后生效,修正案亦需会员大会通过。

七、监督抽样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抽样检验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指导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并按照规定实施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依法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库,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完善并督促落实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送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发现和查处食品安全问题为导向,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承担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任务的技术机构(以下简称承检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承检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发现存在检验能力缺陷或者有重大检验质量问题的,应当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进行处理。

  第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二章 计  划

  第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科学性、代表性的要求,制定覆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实现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的有效衔接。

  第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制定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抽样检验年度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抽样检验工作方案,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抽样检验的食品品种;

  (二)抽样环节、抽样方法、抽样数量等抽样工作要求;

  (三)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判定依据等检验工作要求;

  (四)检验结果的汇总分析及报送方式和时限;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三条 下列食品应当作为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的重点:

  (一)风险程度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食品;

  (二)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消费者投诉举报多的食品;

  (三)风险监测、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表明存在较大隐患的食品;

  (四)专供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食用的主辅食品;

  (五)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以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经营的食品;

  (六)有关部门公布的可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食品;

  (七)已在境外造成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产生危害的食品;

  (八)其他应当作为抽样检验工作重点的食品。

第三章 抽  样

  第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自行抽样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承担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十五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建立食品抽样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抽样流程和工作纪律,加强对抽样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保证抽样工作质量。

  食品安全抽样人员应当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抽取样品应当支付费用。

  第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在执行抽样任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抽检通知书、委托书等文件及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并不得少于2人。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中的食品安全抽样活动,应当由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或者陪同。

  承担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任务的机构和人员不得提前通知被抽样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核对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营业执照、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文件。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从食品生产者的成品库待销产品中或者从食品经营者仓库和用于经营的食品中随机抽取样品,不得由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提供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数量原则上应当满足检验和复检的要求。

  第十九条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抽样,不受抽样数量、抽样地点、被抽样单位是否具备合法资质等限制。

  第二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分为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应当现场封样。复检备份样品应当单独封样,交由承检机构保存。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拆封措施,并由抽样人员、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留存购物票据等方式保存证据。

  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范的抽样文书,详细记录抽样信息。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书面告知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

  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食品安全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不得拒绝或者阻挠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二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抽样文书及相关资料应当由抽样人员携带或者寄送至承检机构,不得由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送样和寄送文书。

  对有特殊贮存和运输要求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样品贮存、运输过程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包装标示的要求,不发生影响检验结论的变化。

  第二十三条 抽样人员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违法行为、生产经营的食品及原料没有合法来源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食品安全抽样的,应当报告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章 检  验

  第二十四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采用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应当遵循技术手段先进的原则,并取得国家或者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 承检机构接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时,应当查验、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以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论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相符,对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按照相关要求入库存放。

  对抽样不规范的样品,承检机构应当拒绝接收并书面说明理由,及时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承检机构应当对检验工作负责,按照食品检验技术要求开展检验工作,如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独立、客观和规范。

  承检机构应当自收到样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承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未经组织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承检机构不得分包或者转包检验任务。

  第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3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6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6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第二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10个工作日内将检验结论报送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2个工作日内报告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除按照相关要求报告外,还应当及时通报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报告后及时通知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不在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但在同一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通报。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在其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应当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抽检地与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的,抽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及时通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二条 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三十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可能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承检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报告或者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检,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含有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或者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等情形的,应当逐级报告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检验结论的通报和报告,不受本办法规定时限的限制。

  第三十四条 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可以自收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照法律规定提出书面复检申请,并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与复检申请人存在日常检验业务委托等利害关系的,不得接受复检申请。

  第三十五条 复检机构应当在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按照样品保存条件从初检机构调取样品。

  复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备份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复检申请人应当在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初检机构提交复检机构名称、资质证明文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复检申请书、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决定书等材料。

  第三十六条 复检申请人原则上应当自提出复检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复检报告。逾期不提交的,视为认可初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申请人、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检机构不得予以复检:

  (一)检验结论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二)复检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三)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四)其他原因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

  第三十八条 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对抽样产品真实性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异议审核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逾期未提出异议的或者未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视为认可抽样产品的真实性。

  食品生产者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

第五章 处  理

  第三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立即采取封存

八、上市公司股权架构?

股权架构安排是公司组织的顶层设计。股权设计核心是解决谁投资、谁来做、谁收益以及谁担责的问题。

股权设计需将创始人、合伙人、投资人、经理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绑定在一起,从而将股权价值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坐标,建立竞争优势获得指数级增长。

具体而言,完美的股权架构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如下价值:

1、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明晰股东之间的权责利,科学体现各股东之间对企业的贡献、利益和权利,从而使各股东的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

2、合理并且稳定的股权结构及恰当的退出机制,有助于维护公司和创业项目的稳定;

3、在未来引资时,股权要稀释,完美的股权架构,有助于确保创业团队对公司的控制权;

4、无论是主板、创业板还是新三板,均会要求上市标的股权结构是否明晰、清楚、稳定。完美的股权架构有利于企业顺利走向资本市场;

5、避免出现公司股权僵局或股权争议,以避免重蹈“真功夫”、“西少爷”等股权争议覆辙。

股权架构安排解决的不仅仅是分割股权比例的问题,而是要对创业企业生存、发展所需对接的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合理地拼接利用起来,实现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局面,因此,设计股权架构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类型分析,进行多元化的架构设计。

九、个人股权转让管理办法?

个人股权可以转让。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全部或者部分财产;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该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

十、股权质押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出质登记,保护质押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根据《物权法》、《担保法》、《公司法》等规定,结合本市股权出质登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股东将自己所持有的、在本市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出质人和质权人将股权出质情况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其分局分别负责办理各自所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登记工作。

第四条股权出质登记的登记事项包括出质人和质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质股权数额、质押期限。

第五条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共同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也可以共同委托代理人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

申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六条申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签署的股权出质登记申请书;

(二)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文件;

(三)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签署的股权质押合同;

(四)出质人、质权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

(五)股权出质记载于出质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名册的证明文件;

(六)出质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中股权转让无禁止性规定的证明文件;

(七)法律、法规、规章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七条股权出质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签署的股权出质变更登记申请书;

(二)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文件;

(三)变更出质人、质权人、出质股权数额和质押期限的,应当提交出质人和质权人就变更事项所达成的协议文件;

(四)变更出质人、质权人的,还应当提交新出质人、新质权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文件;

(五)法律、法规、规章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八条质押合同约定质押期限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其约定登记质押期限;质押合同约定的质押期限表述为无固定期限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表述为“无固定期限”。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一)主债权消灭;

(二)质权实现;

(三)质权人放弃质权;

(四)其他导致所登记质权消灭的情形。

质押期限到期的股权出质无需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条申请人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签署的股权出质注销登记申请书;

(二)出质人和质权人共同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文件;

(三)申请注销登记事由的证明文件;

(四)法律、法规、规章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因质权实现导致国有股权转让的,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下列程序办理股权出质登记:

(一)收到股权出质登记申请后,对收件进行登记。

(二)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进行核对。

(三)根据核对结果,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

(四)出具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文书。

第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准予股权出质登记的,应当出具《准予股权出质登记决定书》,并载明出质人、质权人姓名或者名称、出质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名称、出质股权的出资额和质押期限。

准予股权出质变更登记决定的,应当出具《准予股权出质变更登记决定书》,并载明登记事项的变更情况。

准予股权出质注销登记决定的,应当出具《准予股权出质注销登记决定书》,并载明原股权出质登记事项。

不予登记决定的,应当出具《不予登记决定书》,并注明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设立股权质押登记薄。

公众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查询股权出质登记事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五条申请人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质押登记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股权出质登记,并予以公示。

第十六条本市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出质登记办法,由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有关管理机关另行规定。

第十七条股权出质登记的法律文书和表格,由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制定。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